5月7日,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智峰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荆州实行长江十年禁渔的禁捕范围、长江禁渔以来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内容,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长江十年禁渔是一项利生态、利民生、利长远的战略举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自2021年1月1日起在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重要支流和长江口部分海域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渔,常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陆智峰介绍,我市于2018年10月31日率先在22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2020年7月1日,将辖区483公里长江干流(约占湖北省长江岸线1/2、占整个长江中下游1/4)、93公里长江故道(石首市天鹅洲,监利市何王庙、老江河、杨坡坦)以及沮漳河、藕池河、松滋河、虎渡河纳入禁捕范围。长江禁渔以来我市取得了一定成效。
禁渔机制逐步健全
荆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禁渔,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25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成为成员的长江禁捕工作领导小组,超前谋划、及早行动,在全省率先启动禁捕工作。近5年来,全市部门协作、联席会议、跨区联合执法、定期会商通报等方面工作机制逐步健全;船只管理、垂钓管理、渔具经销、值班巡守、有奖举报等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以“天网工程”为主体的“空中无人机巡航、江面快艇巡查、岸边机动车巡逻”的全方位防控体系全面形成,长江“十年禁渔”常态化、智能化监管格局日臻完善。
退捕渔民有效安置
全市录入长江禁渔国网系统退捕渔船4309艘、退捕渔民7749人,需转产安置4716人,已全部转产安置。其中渔业产业安置211人、务农1037人、企业或单位吸纳1343人、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1928人、公益性岗位安置186人,其他形式就业11人。累计发放退捕渔民一次性补助、过渡期生活补助、养老保险补贴66379.4549万元,其中船网证一次性补助35001.0849万元、三年过渡期补助20250.06万元、退捕渔民三年养老保险补贴11128.31万元,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年度养老保险补贴发放率100%。
执法监管日趋严密
全市投资8300余万元建成智慧渔政执法平台,部署前端感知高点监控196个,将境内长江干流、长江故道和洪湖、长湖等重点禁捕水域纳入智能化监管范围,覆盖流域长度820公里,目前累计发出预警信息20余万条,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联动,根据预警线索,查办非法捕捞、违规垂钓行政案件890起,实现了非法捕捞“看得见”、流域水面“管得牢”的管防目标。荆州市先后与湖南省岳阳市、宜昌市、荆门市、恩施州签订长江禁捕跨界水域协同执法合作协议,各级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也相继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开展“渔政亮剑”“打非断链”等专项执法行动。全市“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良好禁渔氛围基本形成,非法捕捞高发频发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生物资源持续恢复
荆州市境内拥有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国家级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监利河王庙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团头鲂、翘嘴鲌、沙塘鳢、鳜鱼、黄颡鱼、短颌鲚、绢丝丽蚌、黄鳝和四大家鱼等18个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荆州市高度重视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境内存有中华鲟子一代人工群体1600余尾、占全国50%以上,并长期坚持开展中华鲟管护、人工繁育和放流活动,2024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基地”。近5年来,累计放流水生生物1亿尾以上,其中中华鲟子二代100万尾以上、长吻鮠30万尾、胭脂鱼6万尾,本次活动继续放流约中华鲟子二代50万尾,将为恢复中华鲟种群、维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强大动力。
编辑观点:
浩浩长江奔流不息,千年水脉正重焕新生。十年禁渔,是以敬畏之心重构人水关系的深远布局。
荆州作为长江岸线最长的城市,以“禁”为笔,在483公里江岸书写生态复兴的答卷:从全省率先禁捕的果敢,到“天网工程”织就的智慧防线;从7749名渔民转身成为生态守护者的温暖叙事,到1亿尾生命重归江流的壮美诗篇,每一步都折射着发展与保护的智慧。
当中华鲟游弋的涟漪再次泛起,我们触摸到的不只是物种复苏的脉搏,更是一个民族对永续发展的深邃思考。十年之约,是向母亲河许下的庄严承诺——唯有敬畏江河,守护生生不息的律动,方能孕育永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