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田心怡 胡威虎 徐欢欢
夕阳西下,王小垸村连片虾塘覆上了一层金黄。村民李建飞套上沾满泥浆的水裤踏入塘中,熟练地提起地笼,青壳小龙虾在网中簌簌作响,倒入盆中,活蹦乱跳。
“水质好,虾才好!”行进间,湖底的秸秆清晰可见,这位从小在洪湖撒网的渔民,谈起小龙虾养殖滔滔不绝。
王小垸村位于监利市汴河镇最东端,静卧于洪湖西岸。过去,村里以发包鱼塘、珍珠养殖为生,村集体经济一度累计至千万元。但随之产生的废水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使得水域失衡、蓝藻盛行。壮士断腕迫在眉睫。
2019年,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十年禁渔随之启动,王小垸村全村响应,李建飞和全村930多户渔民一起“洗脚上岸”。
在村里的建议下,李建飞承包30多亩虾塘,做起了养虾人,虾稻共作模式不仅肥了虾,也养了水。
3月,乍暖还寒,李建飞将900多斤虾苗分别投入30余亩虾稻田。50天后,第一批小龙虾上市,一两一只的大虾每斤能卖到30多元,大小混装的虾每斤也能卖10元。
暮色四合,村民们自发在岸边帮忙,一只只青虾噼里啪啦装进塑料筐,被搬上电动三轮车,车轮碾过崭新的沥青路,发出细碎的声响——这条5.5米宽的道路,曾是自行车都难行的泥埂,如今成了小龙虾出村的“黄金通道”。
回溯往昔,王小垸村里的“路”,写满了辛酸。王小垸村党总支书记李花青回忆说,1998年,他的母亲去世时,连日阴雨将不到一米宽的田埂泡成烂浆,抬棺人无处落脚。
“死人都运不出去,活人怎么办?”刚上任两年的李花青立誓要修路!
“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路快富!”近30年间,从田埂到砖渣路,再到汴河镇第一条水泥路,王小垸村于颠簸中突围。
2019年,退垸还湖政策落地,王小垸村抓住机遇,争取专项资金,将11.7公里村道拓宽至5.5米并全面刷黑。“每公里国家补贴20万元,村里出资一部分,村民都抢着投工投劳。”李花青说。
“要赶在天黑前送到虾贩手上。”夜色渐浓,李建飞拧紧了油门,沿环湖旅游公路疾驰。过去,由于路网不发达,王小垸村的水产品收购价一直上不去,但现在,骑车几分钟,就能将虾从塘里送到卖虾点,价格也有了优势。
在王小垸村,“靠水吃水”的“新吃法”绝非简单的产业替换。在为“水袋子”铺就路网后,村民们寻求着从“榨取”到“反哺”的发展新模式。
在王小垸千岛湖湿地公园,48岁的李长新擦了擦驾驶室的玻璃,轻推操纵杆,铲斗精准切入湖滩淤泥,垒起一个个泥堆。李长新曾是王小垸村经验最丰富的“渔把头”,和妻子一起打理着近百亩鱼塘,虽然收成还算可以,但靠天吃饭的境况让他总悬着一颗心。
“原先在湖里养鱼,就怕大风大雨,记得有几次下大暴雨,这里的水24小时就能涨1米高,我们的网箱就跟着升高,要是刮大风,更会把所有网箱吹翻,抢救不及时鱼就跑了,风险特别大。”回忆起湖上的日子,李长新仍心有余悸。
上岸后,“除了养鱼什么也不会”的李长新犯了难。在村里组织的几次技能培训会后,他决定从零开始——学开挖掘机。短短几年间,李长新已经拥有了3台大型挖掘机。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