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5月20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活化楚都”,从文化守护者到文明对话者

  □ 特约评论员 张卫平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2025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非常鲜明,直指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型。根据这一主题,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应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和文化创新的引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荆州“活化楚都”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历史文化传承的样本。

  荆州,作为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都城所在地,拥有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产。荆州博物馆收藏的20万件珍贵文物,不仅是荆楚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荆州“活化楚都”的实践,不在于拥有多少国宝级文物,而在于如何让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如何让博物馆从静态的展示场所,转变为动态的文化生态中心。这一探索,不仅回应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呼吁,也为博物馆融入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提

  供了新思路。

  从保管“器物”到“文化符号”的转化,博物馆成为活化叙事的源头。传统的博物馆,往往将文物禁锢在玻璃展柜中,观众只能被动地“观看”历史,而非“体验”历史。荆州“活化楚都”取得的突破在于,一举打破了这种单向的展示模式,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化成为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例如,当游客在博物馆中欣赏了战国时期的漆器后,可以在荆州的街头巷尾发现这些纹样的现代变体,出现在建筑装饰、商铺招牌,甚至饰品、餐具、食品的设计中。这种“博物馆+城市”的无缝衔接,将文物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活化的文化符号。荆州的这一实践,不仅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也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从平面展示到沉浸式体验的转变,荆州致力于让专业的考古成果为公众理解和欣赏,用现代的方式诠释考古遗址。楚王车马阵景区的实践,给出了一个创新的答案。在楚王车马阵景区,游客不仅能近距离观赏宏大的车马坑遗址,还能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穿

  越”回战国时代,亲历“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景。景区对“天子驾六,诸侯驾四”等周代礼制的可视化解读,使抽象的历史制度变得生动可感。这种“学术严谨性+叙事戏剧性”的平衡,正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关键。

  用数字技术加文化创意,努力让历史“活”在当下。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的“楚乐”和“屈原”等演艺项目,展现了如何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编钟乐舞结合全息投影,让两千年前的楚音重现;《离骚》的诗句,以光影形式在夜空中绽放,使古典文学成为震撼的视觉艺术。这些尝试证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靠静态保护,更需要动态创新。迪士尼用科技讲童话,环球影城用特效拍电影,荆州用同样的技术讲述楚文化故事,并将文化IP进一步延伸至文旅融合领域,形成了“学术研究—遗址保护—创意开发”的完整产业链。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荆州的实践最值得借鉴的,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承生态系统,即:

  学术层、保护层、创意层、生活层。荆州博物馆的考古研究,为文化创新奠定基础;纪南城国家遗址公园保护与展示,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用现代科技激活传统文化;楚文化元素,渐渐融入城市景观与市民日常生活。荆州的探索,目前虽然规模较小,但其“整体性保护+创新性发展”的思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新范式。

  在博物馆界反思“后博物馆时代”走向的今天,荆州的实践揭示了三大趋势;一是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转变;二是从单一叙事到多维体验转变;三是从文化保存到文明对话转变。博物馆的终极使命,不是封存历史,而是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活态传承”,国际博物馆协会呼吁的“社会参与”,在荆州都得到了本土化的诠释。当一位游客上午在博物馆参观漆器,下午在非遗工坊体验制作技艺,晚上在剧场观看楚文化演出时,其所经历的是一种立体的文化认知过程。这种模式,代表着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