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6月26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提升产业竞争力 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高地

  (上接第1版)

  聚焦要素保障,推动可持续发展。聚焦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大力实施改造挖潜,全力以赴争取用工、用能等政策、资金类要素保障,确保重大项目应开尽开、能投早投。

  聚焦精准招商,推动延链补链发展。坚持产业链精准招商,以现有化工产品为支撑,扎实推动化工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让“关键变量”变“发展增量”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引领“支点建设”的第一动力。聚焦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目前我市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怎样的成效? 市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薛新华表示,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科技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荆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新主体实现倍增提质。市科技部门持续开展“春晓行动”,强化县市联动、培训指导、一线服务,完善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物种’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梯队,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提能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074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353家,7家企业入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46家企业入选省科创“新物种”企业名单。

  科技力量矩阵加速形成。2024年我市启动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三年行动,着力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部省创新平台+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市级创新平台”五位一体科技力量矩阵。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各级各类科创平台619个,其中,省级以上216个。去年以来,全市新增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省级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11家。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23515”现代产业体系和主导优势产业,着力构建“省市联动、分层推进”的科技项目攻坚体系,重点支持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技术攻关,加快助推全市创新主体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创新。2024年,全市立项省级项目60多个、市级项目30多个,争取省级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2项成果入选2024年度湖北省实验室亮点科技成果库。

  “三个围绕”力推产业倍增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荆州经开区如何在实施产业倍增战略行动中打头阵、当前锋? 荆州经开区经发局副局长林利思在会上表示,经开区将坚决扛起使命担当,锚定目标定位,以“三个围绕”推动行动方案落地见效。

  围绕“量”的突破,向大而招,夯实产业倍增根基。着力招大引强,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为主攻方向,开展精准招商;着力培优育强,坚持龙头扶持与新生培育同步推进,大力实施“4411”产业培育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培育百亿级企业4家、50至100亿级企业4家、10至50亿企业10家、1至10亿元企业100家;着力强筋壮骨,做大做强经开区“2+1”主导产业,以及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纺织印染4条特色产业链。

  围绕“质”的转型,向高而攀,突破产业倍增瓶颈。深化技改扩能,滚动实施新一轮“百企技改”,围绕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进集约发展,深化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严格管控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擦亮“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金字招牌。

  围绕“智”的提升,向新而行,激活产业倍增动能。创新驱动强引擎,依托长江大学等院校,在重点产业深化“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模式,推进创新服务、中试基地、孵化基地等科技平台开放共享;数智赋能促升级,围绕4条特色产业链,推进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全面建成荆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产业创新优生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以新型工业化催生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做强实体经济、壮大产业集群。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