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6月27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以规模筑基 以能级制胜

——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忠林荆州调研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 本报评论员

  省委、省政府赋予荆州“当好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新使命新任务,提出“五个坚持”重要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荆州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将“坚持做大规模、提升能级”置于首位,为荆州当好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指明了核心路径。

  城市能级如同磁场强度,决定着一个地区集聚要素、辐射周边的能量级数。武汉光谷以“一谷带三城”重塑鄂东版图,襄阳汽车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3000亿,事实证明,没有规模的能级是空中楼阁,没有能级的规模是沙上筑塔。在率先冲刺5000亿经济总量、争当排头兵的新征程上,规模与能级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抓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是荆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盘和支撑。要保持对大项目的追求,也要实事求是寻找合适的小项目,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石首的防水材料、洪湖的水产品加工,正是以“专精特新”实现了从“小而美”到“小而强”的华丽蜕变。

  提升城市能级,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指引。谋划项目需要系统思维、超前思维和跳跃思维,善于“无中生有”。要深度谋划产业,把链条研究透,找准发力点和切入点,力争形成“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条产业链、激活一片经济”的乘数效应。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破除“荆州造不出高端货”的妄自菲薄,也要戒除“小富即安”的盲目乐观,清醒认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要找准定位,在宜荆荆都市圈中,当好江汉平原的“会客厅”;放眼长江经济带,则要争做中游“转盘枢纽”,如此,才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实现能级跃迁,需要精准发力、扬长补短。既要保持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优势,又要对弱势产业“补链强链”,做到长板更长、短板不短。招商引资要构建“三个圈层”:巩固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现有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增长极,布局氢能装备、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项目推进要创造“荆州速度”,更要注重实效,避免“重签约轻落地”。企业培育要构建完整梯度,从“个转企”到“小进规”,从“规改股”到“股上市”,让更多企业在这片沃土上成长为参天大树。

  回望1984年沙市成为全国首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的荣光,凝视今日智能家电产业园机械臂的精准舞动,荆州人当有这份清醒:排头兵的使命,从来不是百米冲刺的奖牌,而是接力赛中的关键一棒。当华鲁恒升三期项目即将投产,当亿钧耀能光伏玻璃反射出江汉平原的晨光,历史的指针正在提醒:跨越5000亿的关隘,不仅需要经济总量的攀升,更要实现发展逻辑的质变。

  正如长江在荆州段完成“九曲回肠”到“浩荡东去”的转折,今天的荆州,正站在能级跃迁的临界点上。省委、省政府赋予荆州的排头兵使命,不是压顶的泰山,而是催征的战鼓——只要保持“拼抢实”的劲头,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为牵引,将“五个坚持”内化于心、落实到位,5000亿目标终将成为荆楚大地上的现实图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