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01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以文化赋能 以旅游兴业

——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忠林荆州调研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三

  □ 本报评论员

  楚国八百年的辉煌、战国烽烟、三国风云……荆州的历史长卷就是奔流的文化江河。今天,当“诗与远方”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荆州更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荆楚大地的千年文脉转化为“千亿产业”的澎湃动能,打造全国文旅版图中不可替代的“荆州坐标”。

  文旅融合,要以文化自信筑牢精神根基。唯有守住文化根脉,才能让城市有魂、发展有韵。作为楚文化的鼎盛地、三国文化的荟萃地,荆州坐拥楚纪南故城遗址、“南方完璧”古城墙等国宝级资源,却长期面临“有资源缺整合、有故事缺表达”的困境。破解这一困局,需以“两创”方针为指引,推动文化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要系统梳理楚简漆器、郢城乐舞等文化符号,打造“荆楚文化基因库”;创新文物展示方式,运用全息投影、数字孪生等技术,让博物馆的青铜器“开口说话”、让古城墙的砖石“讲述历史”。筑牢文旅融合的价值内核,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荆州人的志气底气,加快将荆州建成荆楚文化权威阐释地、场景展现地、活动聚集地、旅游目的地。

  文旅融合,要以全域旅游重塑产业格局。“文旅产业不是‘小盆景’,而是‘大生态’。”要以“一龙头四支撑”全域旅游构想,打通荆州文旅“碎片化”痛点。古城板块要跳出“门票经济”窠臼,推进“古城小样板”工程,打造“穿战国袍、品楚宫宴、听编钟乐”的沉浸式体验;纪南文旅区要加速推进荆楚非遗工匠小镇建设,让非遗技艺与现代文创碰撞出新的火花;洪湖旅游区则应持续放大“红色+生态”效应,开发“莲藕采挖节”“湿地观鸟季”等特色IP。同时,激活沙市码头工业记忆、洈水运动休闲潜力,形成“一县一品、一景一韵”的全域网络。补齐补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营造全域友好的文旅服务环境,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千亿级支柱产业。

  文旅融合,要以创新思维激活流量密码。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文旅竞争本质是“叙事权”的争夺。“战国袍现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需要“年轻态表达”。可借鉴“长安十二时辰”场景营销模式,用“晨钟暮鼓”还原楚宫作息,用“楚辞擂台”引爆社交媒体。更要培育本土文旅“操盘手”,引进文旅“独角兽”企业,让一个个商业综合体变身“文化秀场”,让每一条老街都生长出“网红小店”。唯有以“破圈”思维打破“门票依赖”,才能让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

  今天,荆州文旅事业正迎来文旅融合发展的最佳机遇期。让我们以“敢为天下先”的楚人魄力,将省委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部署转化为项目表、施工图,让千年古城绽放“年轻态”、让荆楚文化澎湃“新流量”,在锻造湖北文旅万亿级产业的宏图中,书写属于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