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04日
第A004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火眼金睛”守防线 春风化雨铸安全

——记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安全管理员刘敦平的“安全人生”

  □ 记者 佘海艳 通讯员 华美瑜 李春雷

  6月的荆州热浪翻涌,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结构件厂区内,金属设备在烈日下泛着刺眼的白光。

  57岁的安全管理员刘敦平半蹲在液氧储罐前,用指尖轻探阀门接口。安全帽檐投下的阴影里,那双被岁月打磨的眼睛依然如鹰隼般锐利。

  从1983年青涩入厂,到2010年专职从事安全管理,再到2014年考取铆工高级技师,刘敦平用半生时光在螺栓与焊缝间构筑“安全长城”。

  守牢一条底线——

  老匠人的“安全兵法”

  在结构件厂这个安全管理点多面广、高风险作业频繁的特殊环境中,刘敦平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刘敦平的“安全兵法”远近闻名:全年开展安全检查50余次,查出隐患295项,整改落实率100%。一本泛黄的隐患记录本上,工整记录着每一次化险为夷的经历。“跟他一起工作几十年,老刘的业务能力很强,鼻子和眼睛比检测仪还可靠。”同事们这样评价他。

  四机公司具备二类底盘改装资质。2022年盛夏,作业人员正准备对一辆柴油车进行动火作业时,路过的刘敦平突然驻足。他俯身深嗅,在浓重的柴油味中捕捉到一丝汽油的异香。“气味异常! 停止作业!”事后排查发现,这辆车竟被误加了汽油,一场可能引发爆燃的重大事故就此避免。

  这种近乎本能的敏锐,源自四十年如一日的专注积累。每天清晨,刘敦平必定出现在厂区,扫描每一处作业现场;每次班前会后,他雷打不动地梳理隐患台账,这个习惯已坚持十余年。有一次,在集中供气站巡检时,他仅凭掌心感知到丙烷管线接头异常的凉意,随即发现了一道肉眼难辨的裂缝。“老师傅的鼻子,最笨却最有效”的自谦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执着打磨。

  面对大型钢结构件生产的高风险,他独创“抓大管小”工作法:既把控百吨吊装方案,也规范新员工工具握姿;他设计的消防喷淋检测系统已平稳运行4年,创新的“不停产更换安全阀”工艺更实现了效率与安全的双赢;针对焊接作业风险,他研发的“井架单片立式靠背焊接工装”,终结了高处焊接作业不方便挂安全带的历史,大幅提升了安全系数。

  “安全监督要得力、检查要可靠、操作要正确”,这三句朴实的工作箴言,被刘敦平刻进每个细节。当被问及秘诀时,这位老党员轻抚安全帽说:“时代在进步,但安全管理的本质没变,把隐患当敌人,把标准当武器,把责任当生命,就能把好每个安全关。”

  践行一份使命——

  铁面背后的温情

  “安全员是个得罪人的活儿,可怕得罪人就干不好安全员!”这句常挂他嘴边的话,却与刘敦平“最受欢迎安全员”的身份形成有趣反差。他的管理哲学是:将铁面无私的监管,化作春风化雨般的关怀。

  “安全红线前不讲人情,但红线之外都是人心。”在严格执纪的同时,他更注重俯下身倾听工友诉求,把大家反映的每一个安全隐患都当作头等大事。哪个岗位的劳保用品需要更新,哪条生产线的防护装置需要改造,他都记在本上、落实到行动中。

  有一年高温季,刘敦平注意到天车工小张每天都要提着沉重的水桶走三层扶梯倒空调冷凝水。观察三天后,他设计出天车走道储水箱系统,用管线将冷凝水直接引至地面。这个看似简单的改造,不仅减轻了工人的负担,又消除了天车工提水上下楼梯时的摔倒隐患。

  工友们渐渐发现,这位“黑脸”安全员不仅开罚单,更会开“药方”——设备老化了,他协调更新;操作流程有隐患,他组织培训;连工友家里的实际困难,他也记挂在心。这些年,他陆续用集装箱为员工搭建“多功能静音休息室”,自行开发设计“天车检维修生命线装置”,组织工人积极参与“随手拍”查找身边安全隐患……

  这些创新皆源自他与工友们的促膝长谈,“多听他们的想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法宝。”就这样,严格的管理渐渐化作自觉行动,当初的“不理解”变成现在的主动配合,安全生产从监管要求内化为全员共识。

  有人问刘敦平为何能在一线坚持四十年,他笑道:“把单位当成家,把同事当亲人,把安全当自家事,怎么会觉得累?”

  传承一种精神——

  永不退休的“安全哨”

  每天清晨,刘敦平雷打不动地穿梭在厂区间。施工路段的锥筒倒了,他弯腰扶正;年轻工人操作不规范,他手把手示范。每一个作业现场、每一台设备,都在他心里装着、眼里盯着、嘴上挂着、腿上跟着,了然于胸。

  “刘叔带徒弟有三件宝:眼尖、鼻子灵、嘴唠叨。”提起师傅刘敦平,班组安全员胡典余眼中闪着光。作为刘敦平的“关门弟子”,这位20岁就跟随刘敦平的恩施小伙,如今已成长为班组独当一面的安全骨干。

  在结构件厂,“刘氏教学法”闻名遐迩——每天带着徒弟“找茬”两小时,用红牌标出隐患点;深入开展“最强安全班组”建设,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持续开展“安全里程碑”活动,培养员工正确作业习惯……多年来,刘敦平培养的安全骨干遍布全厂,将安全管理的火种不断传递。

  “光会发现问题不够,还要教会别人预防问题。”秉持这一理念,刘敦平开创了“一报四交一清”班前会制度(报告上一班,交代当班任务、风险、管控措施、作业环境,清楚员工身体和精神状况),用真实事故案例取代说教。同时,他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现场教学模式,通过示范操作,手把手指导徒弟掌握安全要领。“父母不在身边,师傅就像父亲一样,时刻叮嘱我要把安全记在心里。”胡典余动情地说。

  今年“安全生产月”,这位“老安全”格外忙碌:既要组织全厂开展应急演练,又要为新员工讲授“安全第一课”。问及退休打算,刘敦平摆摆手,目光坚定:“只要厂里需要,我这‘老安全’随时上岗!”

  在徒弟们心中,师傅那半蹲检查的剪影,早已成为一捧暖透心底的精神火种。从刘敦平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老安全人”的坚守,更是一种安全文化的生动传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