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畏
在江汉平原广袤的田野上,青年企业家龙定海用10年坚守,将家乡监利的小麦变成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从华尔街的金融新星到田间地头的实干家,从实验室的创新者到危急时刻的逆行者,龙定海用一颗赤诚之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了动人的劳模篇章。
变革
回乡创业的初心
2018年,拿到纽约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的龙定海,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国际名校和投行的动人前景,一边是万里之外家乡监利的现实困境。父亲发来的挂面厂照片和一声叹息“乡亲们种的是‘黄金麦’,赚的却是‘汗水钱’”,深深触动了他。传统挂面厂设备陈旧,利润微薄,乡亲们的辛劳与回报不成正比。
最终,龙定海放弃了令人羡慕的深造机会,毅然踏上了归国的航班。
创业初期,龙定海凌晨蹲守乡镇集市,目睹老农们用龟裂的手指清点着微薄的收入,这让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状况。他走进武汉高校的实验室,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成功将废弃的麦麸重新利用,研发出营养价值更高的富硒挂面配方。面对乡亲们,他立下朴素的承诺:“我们要让监利面条更值钱!”
创新
科技助农的翅膀
走进龙定海食品工业园的智能化车间,机械臂正将富硒小麦精准配比。这条由他主导设计的3万吨米粉米面生产线,凝结着238个日夜的坚守:为调试热干面酱料配方,他在40℃的蒸煮车间连续值守72小时,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浸透了汗水;为攻克米粉易断难题,他带领团队测试17种淀粉配比,用掉的面粉能堆满半个篮球场。
龙定海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在助农模式上。他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以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保底收购乡亲们的小麦,还自费聘请农技专家驻村指导种植。如今,这一模式已覆盖监利23个行政村,带动4000多户农民增收,户均年增收达到1.2万元。
龙定海不仅用科技为小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担当
危急时刻的逆行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龙定海的企业生产线开足马力,线上下单,线下即时配送,保障民生供应。他将价值80万元的挂面捐赠到武汉、上海、河南等需要的地方。当得知养殖户饲料告急,这个90后老板亲自押车,连续18天往返鄂豫边界。风雪中,挂着“监利加油”横幅的货车在结冰的高速路上碾出深深的车辙,驾驶室里,他啃着冷馒头对司机说:“咱送的不是饲料,是乡亲们的命。”
这份担当早已融入血脉,正如龙定海坚持每包产品印上“监利”二字,这位青年企业家始终将“反哺家乡”刻在心底。这不仅是企业家的责任,更闪耀着一位新时代劳动模范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的崇高本色。
传承
点燃振兴的希望
龙定海深知人才和知识的重要性。他政治立场坚定,踏实肯干。在他的带领下,企业研发出带5种调料包的热干面、荞麦挂面等便捷营养产品,企业因此获评“湖北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他也先后荣获“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和湖北省农行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荆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龙定海还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在省农科院的实验室里,他指导大学生进行富硒挂面的研发;在智能化车间建设现场,他手把手教返乡青年操作新系统。曾经受他资助的学生小王,如今已成为公司电商部的骨干,小王感慨地说:“龙总教会我们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如何扎根乡土、服务乡亲。”
记者手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
十年光阴,龙定海完成了从华尔街到监利田埂的转变。他放弃了个人优渥的前程,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却意义非凡的道路——用智慧和汗水,让家乡的每一粒麦子绽放出更大的价值,让父老乡亲的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如今,“监利味道”正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线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但龙定海依然保持着最朴素的本色,每天清晨巡厂时,总习惯抓起一把新麦闻一闻熟悉的芬芳。现在,龙定海正准备开直播做视频,不仅要将家乡的面条卖到全国,还要将本地的农产品卖到全世界。他的故事,彰显的是新一代劳动者用赤诚之心和实干担当,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谱写的动人乐章。江汉平原翻滚的麦浪,正是这片赤子丹心浇灌出的金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