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07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洪湖底泥洗脱生态修复试验区水质达到或接近三类标准

  本报讯(记者马骁)洪湖是湖北第一大淡水湖,承担着江汉平原防洪调蓄的重任,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去年以来,洪湖创新开展底泥洗脱生态修复试验,试验区水质得到有效提升。

  碧波荡漾,水草摇曳。7月4日,记者在洪湖80亩底泥洗脱生态修复试验区看到,有别于试验区外的水质,试验区两处围埂内的湖水能见度极高,野菱、野莲等原生植物蓬勃生长,人工补种的苦草、眼子菜也已发芽,“水下森林”初现雏形。

  “试验区内这两处围埂内的水经过两次洗脱,围埂之外没有经过洗脱,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建三局洪湖底泥洗脱生态修复科学试验负责人王宗平介绍,通过使用洗拖船,运用高速的水动力的作用,水体中形成的粗颗粒自然沉积,抽取上岸的细颗粒也有用处,可覆盖农田,助力农业生产种植。

  据悉,该试验项目是通过底泥洗脱技术,精准移除洪湖底泥中有机质、氮、磷等污染物,以及泥水界面处可悬浮颗粒物,提升水体透明度,构建以无机大颗粒为主的覆盖层,满足沉水植物萌发生长条件。底泥洗脱完成后,通过自然萌发、种子播撒、沉水植物补种,进一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湖泊水生态与水质提升的良性循环。相较于传统清淤,底泥洗脱最大优势在于保留了底泥中的“种子库”,更利于原生生态自然恢复。目前,试验区主体工作已完成,水质明显改善,试验区水质总体达到或接近三类标准,植物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修复中心主任罗东平表示,后续将采取地形改造、航道疏浚,进一步加强防风固浪等其他措施,进一步提升水质,力争还原洪湖昔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秀美景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