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蒙
说散文好读,是说散文中没有那种“弯弯绕”,是好是坏,一目了然,所以,散文读起来最省力。
不用说,仅从篇幅来看,常见的散文属于“小制作”,要比小说短十倍百倍甚至更多,阅读不费时。更为重要的是,散文所要表达的主旨和它隐含的哲性,不像小说那样“藏着掖着”,它是敞亮的,通透的,看起来“一丝不挂”。即使是一篇看起来比较平淡的散文,其中只有那么几点星星光亮,或者是一句略有深度的思考,或者是一句比较到位的提炼,或者是一句比较鲜活的语言,读者只要稍加留意,就会被捕捉出来,就像是一片杂草中难得一见的几朵小花,想把他们扒拉出来并非那么困难。
再与诗歌比较,很多小诗虽只有几行、几十行,却让人怎么读也琢磨不透。那些诗人压根儿就没打算让你读懂,因为他们的诗里什么都没有。
散文如果这样故作高深,无论是谁的作品,都注定不是好散文,因为散文不应该这样写,即使他是当今的韩愈、柳宗元也不行。
散文的文体性质,决定了其辨识难度没有那么高。因此,鉴别散文优劣的分歧,撇开“人情评论”不谈,多半缘于鉴赏者自身的因素。比如,有人把散文当作小说阅读,一目三十行,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谓故事玄机和人物刻画上,越看越不对路,越看越鄙视,越看越恼怒,印象极其糟糕。
再如,有的人没有历史文化情怀,对历史话题不感兴趣,排斥文化散文。有家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刊物主编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什么文化散文啊,在他那里不受待见,提醒我一定给他写生活的散文。我想,有些朋友特意嘱咐我提供历史散文,我还为难哩,因为我没写那么多。这位老兄的个人好恶并非是针对我的,而且如此坦诚、善意,让我心怀感动。
更多的情况下,是阅读者“为读而读”,狼吞虎咽,再好的烹制也索然无味。即使是这种“未能进入状态”的阅读,对散文鉴赏的影响要远远小于小说和诗歌。
据说上个世纪之初,欧洲出现过“先锋散文”,力图摆脱传统的写作规范和束缚,但不知结果如何。几十年来,我们的小说、诗歌在探索创新过程中,一路喧嚣,鱼目混珠,所谓先锋诗歌、先锋小说等种种“前卫”作品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只有散文领域始终安静,人们至今没有在中国文坛见过什么先锋散文、前卫散文等翻新的文体。这不等于散文古板、老旧、一成不变,而是默默前行,寻求变革,散文艺术同样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进入新时期以来,散文写作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其创作的难度也正在迅速提升。我赞同王蒙的看法,他说,今天的人们写得更深沉,也更多样,更有风格,也更有个性,更耐读也更艺术,更人性也更动情,更富想象力与幽默感。王蒙这话,我曾经用来概括当今散文的面貌。
散文的性质决定了散文作者必须好好写,老老实实地写,散文创作无捷径可走,容不得作者投机取巧,偷奸耍滑,而这也是散文之幸,散文之福。
散文很好读,但散文很难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