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08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用“绣花功夫”织就文明底色

  (上接第1版)

  近年来,荆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着力强化阵地建设,指导各实践站打造特色品牌。“我们的目标是让实践站成为居民愿意来、喜欢待、有收获的‘精神家园’,活动要接地气、聚人气。”通会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谭静介绍。

  老资源焕发新光彩——

  如何让博物馆、科技馆的“宝贝”走进寻常百姓家? 荆州市博物馆推出“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将文物复制品、生动的故事带进社区。科普活动也升级了,通过整合高校、企业资源的“1+N科普大联盟”,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科技魅力。

  好机制激发新动力——

  荆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首创“每月10日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去年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4500余场,参与群众超过25万人次。“我们的活动‘月月有主题、场场有实效’,现在有306支志愿服务队伍的管理员成为‘资源调度师’。”荆州区文明办工作人员说。

  “乡音”传“新风” 文明培育让城乡心相连

  楚韵悠长,唱响文明新风尚——

  “哎,风吹哩个桂花呐,飘起香味呐……”悠扬的马山民歌在社区广场响起,非遗传承人正带着居民传唱新编的文明礼仪歌谣。“用我们熟悉的调子唱新规矩,好听又好记。现在村里办红白事,都晓得要节俭了。”来自马山镇的李大叔觉得这法子“很对味”。近年来,荆州区推动“知荆州、爱荆州、兴荆州”等主题活动与“村晚”“送戏下乡”深度融合,在各乡镇、村居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141支,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400余场。

  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新气象——在郢城镇的公示栏前,“红白理事会”成员老周指着“白榜”上的几户人家说:“瞧,这几家嫁闺女娶媳妇,办得热闹又节俭,上了白榜,大家都夸!”旁边的“黑榜”则是移风易俗的无声宣教。“有了这个‘黑白榜’,大家心里都有杆秤,攀比少了,负担轻了,人情味更浓了。”郢城镇荆北村村民孙大姐深有体会。区文明办联合区民政局指导全区83个村(社区)动态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设立移风易俗事务公示栏97个,累计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400余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荆州区涌现出“荆楚楷模”权海峰、“全国文明家庭”朱小红家庭等先进楷模,以及“全国文明校园”荆州实验小学、“全国文明村”八岭山镇铜岭村等先进典型,家风、乡风、民风焕然一新。

  当“痛点”不再是城市文明的顽疾,而是精准施治的革新起点;当“烟火气”不再与“脏乱差”共生,而是在秩序与温度中升腾;当“老破旧”褪去困顿,在共治共享中焕发生机——荆州区正以一场深刻的文明建设实践,解锁城市更新的基因密码。这密码,是以创新实践破解治理难题,以人文关怀滋养城乡肌理,以价值引领凝聚精神力量。

  一条条街巷变靓,一个个难题化解,一项项服务暖心,一阵阵新风拂面……荆州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笔,饱蘸精细治理的墨汁,在城市的肌理上描绘出惠民利民的温暖图景。

  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下一步,荆州区将继续聚焦市民的新期待:如何让“721工作法(七分服务、二分管理、一分执法)”服务理念渗透到每个角落?如何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内化为“好习惯”? 如何让更多像“议事亭”“金点子”这样的基层智慧点亮城市治理? 答案,就在干部下沉一线的脚步里,在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里,更在千千万万市民绽放的笑容和积极参与的行动中。

  文明城市建设,前路漫漫亦灿灿。我们相信,在每一寸被照亮的烟火人间里,都将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古城精神图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