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09日
第A004版:石首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从“险在湖口”到“美在湖口”

  □ 特约记者 车荣华 通讯员 吴婷婷 兰邓

  开栏语

  九八抗洪已经过去了27年,伟大的抗洪精神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更加熠熠生辉。今起,本报石首新闻将开辟“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重返抗洪抢险地”专栏,推出系列报道,讲述那段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历史,展示石首人民弘扬抗洪精神、建功“支点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今年74岁的彭育范干了一辈子水利工作,退休前是东升镇水管所分管工程技术的副所长。他的徒弟,东升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夏彬,今年52岁,是东升镇防汛工作经验最丰富的技术员。

  1998年大洪水时,彭育范、夏彬恰好都在东升镇南碾垸“湖口”堤段坚守。那年,彭育范47岁,负责险情处置的技术指导,夏彬刚满25岁,跟着师傅学技术的同时,负责湖口段的防汛物资调度。

  6月25日,记者跟随师徒俩来到南碾垸“湖口”堤段,听他们讲述27年前“南碾垸保卫战”的故事。

  “这里叫南碾子湾,脚下这段堤叫南碾子湾围堤,最险的这几百米就是湖口。”指着整修一新的大堤,彭育范激动地说。

  记者现场看到,高耸的石首长江公路大桥横跨在江面上,“湖口”堤外是汹涌的长江,堤内是平静的鸭子湖,大堤上挂有“东升镇湖口险段防汛指挥部”字样牌子的防汛连部,仿佛向人诉说着往事。

  彭育范告诉记者,1949年7月,长江在碾子湾自然裁弯后,形成江南、江北两个碾子湾。1974年冬至1975年春,围挽南碾子湾洲滩时,修筑了全长16.3公里的南碾子湾围堤,并将鸭子湖连接长江的出口拦断,筑成长3.8公里的沙基堤,这里被当地人称为“湖口”。

  1998年,当第一次洪峰经过“湖口”时,南碾垸围堤发生全线漫溢。在堤外堤内高差达8米以上的强大压力下,水柱夹带大量泥沙冒出“湖口”水面,高达10余厘米,并伴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接到坐哨人员报警,我们第一时间向市防指汇报。”彭育范回忆,领导和专家赶到现场后,迅速敲定了“抢筑围井,用竹管、钢管排气,砂石料导滤”的抢险方案。

  “当时,我和抢险突击队一起运来砂石料和土袋,筑起了一道直径2米的围井,用砂石导滤,插入钢管、竹管排气。”彭育范说,经过2个多小时的激战,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8月4日,北门口水位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一举突破40米,东升镇南碾垸12.5公里堤防再次全线漫溢,其中湖口段子堤严重渗漏,防汛形势万分危急。

  夏彬回忆,关键时刻,济南军区某部“沙家浜连”的战士们来了,他们从百米之外扛起80余斤重的土袋,穿过齐膝深的烂泥田,冲上8米余高的大堤。经过连续36小时拼死奋战,一道长12.5公里,平均高1.8米,堤面宽1.5米的“白色长城”筑成,再一次将漫溢的洪水挡在堤外。

  彭育范说,湖口创造了荆江防汛史上的“三大奇迹”。一是子堤挡水1.6米,创造了低级围堤抗御特大洪水的奇迹;二是险而无虞,南碾垸出险之多、之广、之特殊,为荆江防汛史上所罕见,仅“湖口”管涌与沼气贯通的特殊险情,就经过军民19次惊心动魄的抢护,350余处险情最终化险为夷;三是围垸独保,南碾垸以其低等级“围垸”取得了八战八胜的辉煌战绩,创造了荆江围垸独保的惊世奇迹。

  如今的南碾垸,早已实现从“险在湖口”到“美在湖口”的华丽转身。鸭子湖的万顷碧波中养出鱼肥蟹美,范兴垸村的林海波涛建起绿色银行,原种场的西兰花海开出“致富之花”,南碾垸的芦苇地长出“百亿产业”……

  长江奔涌的浪潮淬炼出伟大的抗洪精神,它既是历史馈赠的珍贵财富,更是奋进新时代的力量源泉。东升镇主要负责人表示,东升镇是一个具有抗洪传统的乡镇,当前全镇上下正从抗洪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锚定“争创全国千强镇,建设市域副中心”目标,接续打好“四大会战”,努力在加快县域崛起、建功“支点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争一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