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凤华
如今与瞿铺村合并成胜利村的仓市村,位于监利市朱河镇南约两公里处,是一个古老的小集镇。晚清朱河名士胡大任捐资铺设七里青石街道,“上抵老人仓,下距鹿苑庵”,“老人仓”指的就是这里;国统时期,此地是国民党仓市乡公所驻地;大革命时期,这里也建立过仓市乡苏维埃政权(李棚村人、原监利县通讯书记张玉书的配偶匡培嬭,生前系苏维埃仓市乡妇女主任,后遭双双杀害)。仓市还是红色电视连续剧《枪声再起》的取景地。它在建国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等同于今天的大乡镇。
提到“老人仓”的渊源,得从朱元璋的乡村治理政策“老人制”说起。
元明鼎革,百废待兴。朱元璋在元朝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里甲制,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每110户编为一里,里长之外,各里另设“里老人”一职,负责教化(调解纠纷)、劝农、举荐人才、收取赋税及监督地方官吏,以“半民半公”的身份扮演皇权和民间信息互通的角色。在朱元璋的默许和鼓励下,“里老人”只要抓住恶吏庸吏污吏的把柄,可以直接绑缚京城令其受审。“老人”的选拔,一般指五十以上,但也不是一味以年龄来划分,必须是合乎年龄限制条件,且德高望重者。“其老人须以本里众人推举平日公直,人所敬服者,或三名、五名、十名,报名在官,令其剖决(《教民榜文》)。”“合设耆老,须本乡年高有德,众所推服人内选充,不许罢闲吏及有过之人充应,违者杖六十,当该官吏答四十(《大明律·户律》)》”。“老人”遍布于乡村基层组织之中,因地而异,按需而设,有水利老人、看仓老人、木铎老人、集老人、浮桥老人甚至渡船老人等,均属半公职人员。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诏令各县设立预备仓,以官督民办性质,在常平仓、社仓等救荒之政基础上创建备荒仓储,设立于地方乡里基层。“看仓老人”又被称为仓老、掌守老人、仓夫、土仓官等,属于正役。其职责为协助官府收放仓粮,丰年从官府领取籴本购买仓粮充实仓廪,荒年按令散粮,并兼管仓廒兴建、维护和修缮工作。一些地方除了看仓老人之外,另设仓大使、仓官、攒典及斗级不等。斗级主要负责米谷扬晒、抬斛折席、巡仓看守等差事。
放眼全国,叫“老人仓”的地方,其实有很多。可以肯定的是,凡含“仓”字的地名,必与饥荒、储备粮盐有关,比如“老粮仓(湖南宁乡县)”“盐仓(贵州威宁、浙江海盐、上海浦东新区)”“济农仓”等。
可见,朱河镇“老人仓”曾是监利县内救荒赈灾的粮仓所在地。至于因“仓”成“市”,成为一方商品流通、交易、集散之地,则是发展与生活的需要。当地人们把赶集称作“上仓”,即“仓”成为“市”的民俗遗存和铁证。如今定居仓市的民众,除了有些是做生意、投靠亲戚迁过来的,原住民必定有仓官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