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筑牢创新策源强支撑。全面完善全域创新布局,加快实现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全覆盖,做大做优做强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省级开发区,加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打造两个创新策源中心,推动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高水平市场化运营,加快推进荆州科创走廊建设。做大做强科技力量矩阵,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力争每年聚焦5项重点产业领域、攻克5项应用技术、打造10项科技新产品,每年在产业应用前沿领域布局30个左右市级科技项目。
实施成果转化畅通工程,贯通创新策源全链条。建立健全成果高效转化机制,加强政策供给,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实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力争到2030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00亿元。健全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矩阵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荆州落地生金。加强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扩面提质,高标准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荆州分中心,加快打造概念验证中心,力争到2030年建设省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机构50家。
实施创新投入撬动工程,激活创新策源强动能。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和扶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深入推进“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扎实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创新积分贷、科技人才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业务,力争服务企业1000家、贷款余额年均增速达到20%。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建立多元化研发投入机制。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27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实施科技人才引领工程,铸就创新策源领航员。真心引才纳才,持续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大力实施“千人招硕引博计划”。力争到2030年新引育1名院士、1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名高水平工程师、100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悉心储才育才,鼓励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组织企业联系在荆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鼓励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汇聚产教资源合力。倾心留才用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丰富“荆江人才码”应用场景,提升外籍人才在荆工作许可服务水平。
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厚植创新策源新沃土。夯实科教基础支撑,全力支持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科学调整在荆高校专业设置,深度对接科技和产业前沿,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逐年提高在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荆率。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大力弘扬新时代荆州精神,讲好荆州科技创新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深化宜荆荆都市圈科技创新协同,加强与汉襄宜“金三角”等地区创新联动,积极承接高新产业转移项目。
立足荆州产业基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体提升支点创新策源力方面,我市主要采取哪些重要举措? 市经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黄茸介绍,市经信局将立足荆州产业基础,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落实《湖北省推进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行动方案》,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对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给予最高10%的建设费用补贴,不断提高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夯实科技创新供给基础,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积极组织有融资需求的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专项和省级技术创新专项贷专项,目前已有7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专项清单,涉及贷款需求125亿元。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积极开展“揭榜挂帅”攻关。聚焦汽车零部件、石化装备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发布关键技术需求榜单,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揭榜攻关。
加快培养创新人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引领、人才是支撑。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志雄介绍,市教育局将从夯实教育基础支撑、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优化人才分类培养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激发在荆高校师生的创新活力。
优化在荆高校布局。按照湖北省“加快‘71020’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规划,支持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升本、高职高专院校“双高”建设,支持荆州学院立足荆州特色发展,推动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升本纳入省“十五五”高校设置规划,推动在荆高校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合理调整学科布局。近两年,在荆高校对接需求增设紧缺专业、调整滞后过剩专业,2024年新增专业14个、停办专业33个,2025年新增专业16个、停办专业38个。之后将进一步推动在荆高校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对照荆州市“23515”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学科布局,面向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布局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荆州市域产教联合体和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多主体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作用,加强政行校企合作,支持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松滋分校和江陵分校,扩大优质高职教育资源辐射范围。
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大力推动在荆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有效促进在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荆率从27.37%稳步提升至30%以上,持续激发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区域性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新高地。
加快培养创新人才。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构建内容丰富、分层分类的学校科学类课程与资源体系,发挥沙市区国家级科学教育实验区带动作用,在全市中小学努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校园氛围。
创新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荆州市在科技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荆州市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薛新华介绍,近年来,荆州市持续创新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普惠科技金融,健全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功能,推进创新积分贷业务。深入开展创新积分制企业信息完善工作,持续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自2024年6月“楚天贷款码”平台开通“创新积分贷”功能以来,截至今年3月31日,全市市场主体提交创新积分贷融资申请207笔,办结191笔,办结率92.3%,融资金额4.4亿元,综合排名全省第一。
建立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特点的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工作。截至6月底,全市有1.2万家科技型企业纳入“湖北科创企业智慧大脑”平台并完成评价分级,13家在荆银行已开展“知信贷”业务,累计授信40多亿元,为800多家科技型企业发放信用贷款32.8亿元,持续为科技型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强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激发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力。坚持开展《湖北省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宣传推广,引导和支持科技型企业申领、兑付科技创新券,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今年以来,已有23家企业申请领券,1家服务机构入库。科技创新券申领兑付一直持续到11月底,欢迎全市有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积极申领兑付。
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落实贷款贴息政策。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不断完善和落实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政策。2025年已有近4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申报贷款贴息,预计贴息支持约200万元。日前,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联合印发《湖北省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财政贴息实施细则》,对经认定的知识价值贷给予贴息,进一步完善了省级层面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