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17日
第A003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荆州区:

“厕污共治”赋能洪湖流域 绘就乡村生态振兴新景

  □ 通讯员 张莉

  在洪湖流域水生态治理的战略布局下,荆州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聚焦生活污水直排、厕所卫生隐患等突出问题,系统推进厕污与生活污水统筹治理,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洪湖流域水生态治理提供了鲜活的“荆州样本”。

  近年来,荆州区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荆州区分局联合8个镇(办、管理区)35个行政村(社区)实施农村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600余万元,建成70座微动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站点。通过科学管网铺设,构建起严密的农村厕污与生活污水收集网,从源头上减少了对洪湖流域水体的污染。同时,坚持“治污先治厕”原则,同步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程,基本实现建设村全覆盖,改善了农村厕所卫生条件,阻断了粪污传播链,为群众健康筑牢防线。

  面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复杂难题,荆州区积极探索创新,采用“循环生物滤池”“AAO一体化设备+人工湿地”“智能光伏一体化+人工湿地”等多元组合工艺,将生物处理与生态净化有机结合,部分工艺还实现能源自给。在12个行政村配套建设污水提升泵站,构建“源头截污-生态净化-资源回用”的闭环系统,处理达标的中水广泛用于农田灌溉和村庄绿化,既减少污水污染,又节约水资源,农业面源污染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为确保治理设施长效运行,该区建立了“区级指导、镇级负责、村级主体”的协同共管机制。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指导管护与监督评价,区环保局强化水质监督考核,区财政局保障资金,各镇(街办、管理区)落实主体责任,村委会引导村民参与监督运维单位。多管齐下,保障稳定运行。

  通过一系列厕污治理措施的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八岭山镇朱家岭村、铜铃村依托治理后的优美环境,大力发展农文旅项目,吸引游客参与采摘、农事体验以及民俗文化等活动感受乡村魅力,实现了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荆州区通过“厕污共治+资源循环”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未来,将继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洪湖流域水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更多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