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大中
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具体涵盖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其存在时间为公元222年至589年。这一时期,荆州在南方政权格局中占据着极其重要地位。东吴时期,荆州是群雄逐鹿之所;东晋阶段,荆州乃军事要冲;南北朝时期,齐和帝萧宝融、梁元帝萧绎,西梁中宗宣帝萧詧、世宗明帝萧岿、惠宗靖帝萧琮等皆以荆州为国都。六朝亦是荆州地方志撰写高峰期,先后有东晋范汪,南朝宋盛弘之、庾仲雍、郭仲产,南朝齐刘澄之编撰的五部《荆州记》。以下对这五部著作的文史价值予以简介。
盛弘之《荆州记》
据《隋书》记载,盛弘之曾担任临川王侍郎。清曹元忠依据《宋书》与盛弘之《荆州记》进行比照,认定该书成书时间在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年)左右。临川王刘义庆是南朝宋开国君主宋武帝刘裕的侄子,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因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便以刘义庆为嗣。永初元年(420年)刘义庆袭封临川王,元嘉九年(432年)至元嘉十六年(439年),镇守荆州达八个年头。
盛弘之《荆州记》堪称地理学巨著与文史学宏篇,它记载楚国的君主更迭、都城迁徙、疆域伸缩、军事斗争、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内容。按照当时荆州的辖区范围,依次记述巴东、南郡、江夏、襄阳、南阳、顺阳、宜都、武陵、长沙、衡阳、桂阳、豫章、始安、始兴等郡及郡辖各县境内的名胜古迹、高山大川、洞穴矿泉、民间典故、神话传说、文人事迹,还记录了世界最早的避雷针。全书约284条目,其中地理学内容181条目,文史学内容103条目,其语言峻洁优美,行文骈散相间。
该书约在唐宋期间散佚,但引用者众多,北宋《太平御览》征引最为详尽。目前有不少辑本传世,如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善化陈运溶《荆湘地记》辑本。其中,陈运溶辑本较为完备,分为三卷,约24万字。盛弘之《荆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最为人知的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三峡》,基本引自盛弘之《荆州记》。正是盛弘之《荆州记》最早使用“三峡”地名,并诞生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及“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等千古名句。
范汪《荆州记》
据唐代房玄龄《晋书》记载,范汪(308-372年),字玄平,南阳顺阳人,曾任东阳太守,大兴学校,施惠政,人称“范东阳”。后官至三品的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范汪还是著名医学家、文学家,且擅长书法和围棋。著有文集十卷,《全晋文》收录了其《在东阳郡表瑞》等奏疏及作品。
范汪所撰医学著作《范汪方》(又作《范东阳方》《范东阳杂药方》)达170余卷,可惜已散佚。据唐代魏征《隋书》记载,范汪还著有《围棋九品序录》及《棋品》五卷,均为中国古代围棋佳作。
范汪《荆州记》是较早记录荆州相关情况的地理方志类书籍,包含对荆州自然地理要素的描述,如山脉位置、走向,河流流经区域,湖泊大小及周边环境。同时,对荆州境内城市城镇的位置规模,以及古迹遗址等也有相关记录。
虽然原著已散佚,但唐代徐坚《初学记》、欧阳询《艺文类聚》、北宋李昉《太平御览》、虞世南《北堂书钞》等多有征引。清代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和陈运溶《荆湘地记》中,均有范汪《荆州记》辑本。
庾仲雍《荆州记》
庾仲雍,字穆之,颍川鄢陵人,出生于官僚世家,是南朝宋时期的学者、颇为多产的地记作家,撰有《荆州记》《湘州记》等地理著作,对今湖北湖南等地域范围的地理研究颇为精辟。
庾仲雍《荆州记》详细记载了荆州的山川、物产、古迹、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原著虽已散佚,但从其他古籍引用的内容来看,该书对荆州的记载较为广泛,如提到秭归“县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顷,累石为屋基,今其地名乐平。宅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
南朝梁萧统《文选》,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虞世南《北堂书钞》,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等,对庾仲雍《荆州记》多有征引。清代陈运溶《荆湘地记》中存有庾仲雍《荆州记》辑本。
郭仲产《荆州记》
据唐代余知古《诸宫旧事》记载,郭仲产为南郡王从事,宅在江陵枇杷寺南。元嘉末起斋屋,以竹为椽。由此可知,郭仲产是元嘉孝建间人。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共计29年。南郡王是古代二等王爵,历朝可考者有11人,南朝南郡王刘义宣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第六子,元嘉元年封竟陵王,因辅助孝武帝刘骏夺位有功,改封南郡王。孝建元年刘义宣起兵反叛孝武帝,最终被刘骏所杀。
由此可见,郭仲产是南朝宋时期的学者、地记作家,在元嘉和孝建年间撰写了地理著作《荆州记》。北宋欧阳修《新唐书》记载,郭仲产《荆州记》分为上下两卷,从现存辑本及其他古籍引用情况来看,其内容主要涵盖荆州的地理风貌、城邑古迹、物产风俗,与同时期其他《荆州记》著作类似,是研究南朝宋时期荆州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其原著虽已散佚,但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和陈运溶《荆湘地记》中均有郭仲产《荆州记》辑本。
刘澄之《荆州记》
刘澄之,徐州彭城县人,为南朝宋宗室大臣刘遵考次子。萧道成篡夺南朝宋建立南朝齐后,大肆诛杀南朝宋宗室,因刘澄之与大臣褚渊交好,褚渊向萧道成再三求情,称刘澄之并不通晓军事,况且与刘氏宗支关系很疏远,萧道成遂同意其请求,南朝宋宗室中只有刘遵考家族得免于一死。
刘澄之在南朝宋末期入仕为官,南朝齐时官至三品的都官尚书,是南朝齐时期的学者、地记作家。其《荆州记》原著已散佚,从现存辑本及古籍引用内容来看,该书对荆州的地理、城邑、古迹等方面均有记录,例如记载华容县东南有云梦泽,一名巴邱湖,是荆地的湖泽;江陵县东三里余有三湖,湖东有水名苌谷,西北有小城叫冶父。清代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和陈运溶《荆湘地记》中均有刘澄之《荆州记》辑本。
总体而言,六朝时期的这五部《荆州记》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荆州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状况,为研究六朝时期荆州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