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曹歌
盛夏时节,洪湖市陈湾村虾农陈行飞坐在门前凝望宦子口桥的身影,监利市荆航小区居民庄传华紧握房产证的双手,江陵县永兴街村村民沈作茂看着自来水喷涌而出时的笑脸……构成了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从打破“隔河史”的“幸福桥”,到化解湘鄂边界“四权”纠纷的“定心丸”;从终结13年“办证难”的“红本本”,到让六旬老人告别挑水的“放心泉”,这些民生工程丈量着荆州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坚实足迹,闪耀着“枝叶关情”的暖心光芒。
“心中有百姓”,这句话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当宦子口桥建设遭遇环保与通航等制约时,洪湖交通干部带着审批部门现场办公,将常规需一两年的审批建设时间压缩至半年;当石首与华容的土地纠纷延续数十年,自然资源干部用“六到场、六签章”的“土办法”,在湘鄂边界画出公平线;当永兴街村的水改资金陷入僵局,江陵住建干部以财政垫资破冰,成为撬动民生幸福的支点……这些实践揭示一个真理:为民力度与民生温度从来都成正比,干部脚底沾有多少泥土,群众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
百姓的认可往往藏在细节里。洪湖虾农们说,宦子口桥正式通车那天,要放鞭炮好好庆祝一下。这种朴素的情感认同,比任何考核指标都更具说服力——事实证明,当干部真正把群众当成“自家人”,群众就会把干部当“主心骨”。
民生改善永远在路上。石首、华容对两地所有“飞地”和有争议“四权”的地块正在调查摸底,江陵自来水居民生活用水水价调整尚在推进,监利荆航小区还有70户待办证……正是这些“未完成时”,标注着党员干部持续奋进的坐标,基层治理需要持续发力才能奏响和谐乐章。
当更多干部学会用群众语言说话、按群众思维办事、以群众满意度为尺,我们必将书写更多“桥通路畅民心聚,水甜证暖日子红”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