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饶正江)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耕地面积121.99万亩,农业人口62.26万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种植基地。近年来,该市聚焦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主体+小农户”的社会化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难题,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实现了农业提标、农村赋能、农民增效。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松滋市成立了创新试点领导小组,出台专项方案,统筹部署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通过政策培训和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小农户积极性,同时培育115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配备农机具8.9万台(套),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标准化、市场化、集约化”一体路径为小农户提供服务,不断完善单环节、多环节、全程托管等“田保姆”托管模式,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农户通过参与社会化服务,亩均增收300元左右,户均节本增效近2000元,部分农民还通过外出务工或接受服务组织雇佣,年增收3至5万元。
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松滋市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通过市、镇、村三级审批网络,对服务主体进行综合评定和动态管理。利用北斗监测系统和土地确权信息网,实时监控农机作业和地块信息,确保服务质量。同时,采取镇级初审、第三方复审、市级终审的三级验收制度,对不合格服务主体实行“黑名单”管理,保障了项目的规范运行。
为支持松滋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中央、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616万元,在实现小农户、市场主体、村集体“三赢”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不想种”“不会种”“不敢种”的后顾之忧,着力强化市场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