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融媒体中心报道组
江汉平原腹地,数百台插秧机轰鸣穿梭,嫩绿秧苗整齐划一地植入沃土,一场从“产量优势”向“品牌优势”的农业变革正在监利的广袤田野上生根发芽。
在毛市镇水稻田里,遵忆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吴立斌站在田埂上,望着2000多亩优质稻基地满怀信心。作为“江汉大米”核心基地之一,合作社实现了从育秧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绿色化、标准化作业。这些场景背后,是监利扛起“江汉大米”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旗帜的战略行动。
“全省每生产15碗米饭,就有1碗产自监利。”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兵的话语铿锵有力。
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2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120万吨,监利正从“全国水稻第一县”向“品牌强县”跨越。
鱼米之乡的天然基因
“地富鱼稻”是监利得名的由来。公元222年,东吴孙权在此设立关卡,“以监收鱼稻之利”而名监利。这片土地的水稻种植历史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柳关和福田遗址中发现的谷壳与稻草灰烬见证着悠久的稻作文明。
监利地处北纬30度黄金地带,坐拥长江、东荆河、四湖总干渠三大水系,形成天然的水稻生长乐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年均1861.7小时的充足日照和1278毫米丰沛降水,全年无霜期长达259天。
监利耕地中,78.13%为肥沃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达3.4%,全氮量0.2%。长江监利段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螺山干渠、四湖总干渠等主要灌溉水源同样保持优质水质。
“监利生产的优质大米属籼型,米粒细长,千粒重约23.0g,透明或半透明,腹白极小。”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如此描述监利产出的大米的独特外观。其内在品质同样卓越:蛋白质≤7.0%,氨基酸≥6.5%,米饭泡松柔软,粘而不腻,清香可口。
“八个三”工程的品牌之路
2023年12月,湖北·监利“江汉大米”品鉴会暨品牌发布会现场,20家企业签订18亿元的意向购销协议,9家企业代表共同签署《“江汉大米”品牌合作协议》。这场盛会标志着监利扛起“江汉大米”品牌建设进入系统化实施阶段。
监利创新推出“八个三”工程,为品牌创建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建立三类基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主体自营核心基地、种植大户网格合作基地。2024年已建成核心基地5万亩,带动优质稻种植40万亩,目标2025年扩展至8万亩核心基地和60万亩合作基地。
认定三类对象:重点培育头部米业企业、水稻种植头部合作社和优质稻种植大户。2024年已认定10家头部企业、6家合作社和12000户种植大户。
推广三种模式:重点发展虾稻、油稻和再生稻模式,构建生态种植系统。在红城乡,连片稻田中分布着太阳能杀虫灯、害虫诱捕器等装置,田埂上花草摇曳,通过“以虫杀虫、以草治虫”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打造三档产品:落实“江汉大米省级区域公共品牌+监利地理标志+企业标志”多品牌战略,推出高、中、普通三档“江汉大米”系列产品。
监利市政府整合资金3000万元支持“八个三”工程,对种植、收购、营销三个环节实行精准奖补。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
在黄歇口镇兴华智慧农场,科技让水稻生产拥有精准数据支撑。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利霞轻点屏幕,智慧农场管理平台实时显示土壤墒情、长势监测、虫害识别等数据。
“通过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实现了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毕利霞介绍,智慧平台覆盖该合作社2000多亩“江汉大米”稻田,以智能化精准作业实现生产标准化。
2024年,监利与中化农业合作建成优质稻米品控溯源体系,确保全产业链可追溯、产品质量可信赖。与武汉大学合作,建设“江汉大米”智慧稻作示范区,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实现种植环节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3.6万千瓦,水稻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0%,育秧实现工厂化,施肥打药实现无人机化。 (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