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思楫
雄踞荆江之滨,承载楚郢文明与千年治水史诗的历史名城——荆州,正谱写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崭新篇章。作为江汉平原腹地的重要城市,荆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肩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重任。
聚焦高质量发展,荆州统筹规划、建设、治理,以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目标,将深厚的“三国”“楚文化”底蕴融入城市肌理;以“绿色智造”引领产业升级、赋能“产城融合”发展以生态优先为核心,擦亮“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金字招牌。,以“人才强市”战略汇聚动能,让古城焕发“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勃勃生机。
活力绽放的战略支点
荆州的战略地位,镌刻于历史坐标中。作为长江中游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这里每天上演着“西矿东送、北煤南运、南货北上”的物流交响曲。
在省委“支点建设”的宏大叙事中,荆州是荆楚文化根脉所在、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冲、内陆开放前沿、全省发展重要一极。
7月25日,江汉平原“铁水公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成为湖北省委会议议题。这意味着,江汉平原主要涉及的武汉、荆州等11个市的56个县,将在未来几年迎来基础设施“联网、补短、提能”的机遇。
走进荆州新城规划馆,只见4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三高地四中心”蓝图正在逐步落地,江汉平原科技创新高地吸引着武汉科创资源溢出,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荆州分中心已促成37项技术成果转化;金融中心、商务中心的建设刷新着城市天际线。
今年一季度,全市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增长7%、13.5%、7.7%、7.1%、46.2%,居全省第5、第3、第8、第10、第5位,多项指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绿意盎然的生态家园
长江潮涌,滋养着承载楚汉风华的荆州。从“水患之城”到“水韵明珠”,从“工业灰带”到“绿色长廊”,荆州以生态为笔,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荆州因水而兴,也曾因水而困。长江与洪湖、长湖等百余个湖泊交织成网,曾因过度开发导致水质恶化。近年来,荆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长江大保护,关停搬转沿江化工企业,拆除长江干线码头,在拆迁地块建成临江仙公园、洋码头公园等绿地,让“工业锈带”变身“生态绿带”。实施长江禁捕,通过生态补水、清淤疏浚、退垸还湖等举措改善湖泊水质。
今年4月15日,荆州市“清水润湖”工程全线贯通,实现了“一江清水润洪湖”的建设目标。今年上半年,洪湖水质达到Ⅳ类标准,为近5年来最好水平。
漫步荆州街头,转角遇见的“口袋公园”如翡翠般点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口袋公园151个,“拆墙透绿”49处,绿道、碧道连通31.8公里,栽植鲜花220万株,实现了“一路一花一特色”。中心城区绿地率达41.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96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日常。
荆州的生态之美,在于山水,更在于文化。作为楚文化发祥地,这里传承着“天人合一”的智慧。环古城湿地公园以水为脉,串联宾阳楼、张居正故居等历史遗迹,让市民在蓝天碧水间感受“一城山水半城诗”的文脉。非遗漆器、楚绣、战国袍等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石油科技文化、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赋予绿色发展深厚内涵。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