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马骁
碧波轻漾,荷香隐隐。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拂过这片水网交织的沃土,洪湖市人民医院里的白衣身影,已穿梭于门诊、病区的晨霭之中。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新一天的开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如何让一项项民生实事,如同洪湖那万顷碧水,浸润患者心田!
聚焦民之所盼,回应民之所需。今年以来,洪湖市人民医院以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总目标,紧扣患者需求,重点围绕破解患者就医等候时间过长难题、破解县域群众看病难问题、基层服务延伸、老年人与儿童健康保障等关键领域发力,解民忧、惠民生,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上半年,门诊患者平均候诊时间34.88分钟,同比缩短34.7%;患者满意度达98.74%,同比增长2.1%;群众投诉件数减少38例,同比下降49.35%。
一系列精心谋划、扎实落地的民生实事,为这片鱼米之乡勾勒出一幅幅“生命至上,健康优先”的温暖长卷。
打破“时”“空”堡垒 患者就医不再难
看病就医是民生大事。
洪湖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里,时钟指向正午12时,各门诊科室仍在有序接诊。“以前,看病得请假,现在,午休时间就能搞定!”洪湖某企业职工李女士刚结束复诊,快步赶回岗位。她说,以前生病想到医院就诊,自己工作忙,好不容易中午有点时间,可医院医生也要休息。现在,人民医院推出了“午间门诊”,成了上班族的福音。
当“上班没空看病、下班没处看病”成为民生痛点,当“基层首诊无门、急病转诊无路”加剧群众就医焦虑,洪湖市人民医院的2025年民生实事答卷给出破题关键:打破“时”“空”枷锁,让健康权利真正回归群众手中。
今年以来,洪湖市人民医院开设了“午间门诊”“夜间门诊”,其中,“午间门诊”涵盖所有内、外科门诊以及影像、检验、药房等医技医辅协同科室,以便患者能同步完成检查、取药等流程。“夜间门诊”采取坐班制,时间为19时至21时,并针对夜间急诊特点,对车祸、骨折等外伤特开放骨科“夜间门诊”,为夜间急诊患者提供专科诊疗服务,同时满足上班族夜间就诊的需求。
然而,疑难重症患者的需求不止于时间,当基层医院“接不住”、患者向上转诊“卡半路”,生命通道如何畅通?
打造强有力的“转诊服务”机制很有必要。今年起,洪湖市人民医院持续加强转诊服务中心建设,开通24小时转诊服务热线,免费提供“咨询—申请—审核—备案”“一站式”服务,确保患者转诊精准高效。医院持续引入武汉同济、武汉协和、荆州市中心医院等省市顶尖医院专家定期来院诊疗,并对需要外转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无缝对接上级医院、床位与专家资源,为患者构筑直达最优医疗的保障桥梁。
今年3月至5月,医院转诊服务中心承接异地参保患者转诊至洪湖市人民医院共278人次;成功劝返洪湖外出就医患者来洪湖市人民医院就诊住院达65人次;协调接收转诊异地就医康复回流患者来院入住达21人次,实现“急危重症精准上转,术后康复高效下转”的互通机制。
延时门诊缩短的是表盘刻度,转诊平台压缩的是空间距离,两者如同并行的“破壁双轨”,让群众看病不再困于“时”“空”。
延伸“医”“药”触角 资源送到患者身边
湖网密布的洪湖,“看病路远”曾是岸边渔村老人的叹息,“专家难求”亦是乡镇患者的无奈。让医疗资源冲破湖网阻碍,把健康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早晨,快递小哥为生活在洪湖岸边的陈老伯送来了前一天在洪湖市人民医院抓好的中药,看着一副副煎好的中药,老人高兴地说:“我身体不好,老得吃中药,以前,自己煎中药费时费力,现在,只需要去医院开方子,填个送货地址,第二天药就送来了,真方便。”
今年以来,洪湖市人民医院开通便捷中药代煎服务。患者在医院就诊开方后,选择代煎并缴费,经药房审核后调配煎煮,煎好后快递给患者,药品实现“次日达”。上半年,医院已为396例患者提供了代煎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若说送药下乡解了“取药难”,那么“良医进村”则要提升基层看病能力,破解“看病荒”。
今年,医院紧紧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总体目标,加速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纵深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通过打造病理、检验、消毒、影像、心电五大资源共享中心,落实资源下沉与骨干下派机制,带动基层卫生院学科能力与管理水平提升,让优质医疗服务更广泛惠及农村患者。2024年以来,医院下沉坐诊专家1932人次,诊疗患者21252人次,开展各种手术650台次,业务查房4063次,教学培训232场次。
从“一次诊疗”到“全程守护”,洪湖市人民医院为患者构筑的健康防线下探至“最后一米”。今年5月起,医院以汊河镇为试点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红黄绿”三色标识慢病分级管理机制。目前,49名医共体下沉专家全部纳入家庭医生团队,与已经建立的近200个家庭医生团队协同,形成“1+1+N”三级县乡村网络(即:1名下沉市级专家+1名基层骨干+N名村医),共同筑牢慢性病健康管理网。
当送药快递小哥掠过荷塘,当专家号嵌入村卫生室坐诊记录,当家庭医生穿行在田间地头——洪湖的医疗资源从未如此“触手可及”。这条日益丰茂的根系,正绘制着洪湖人的健康新图景。
破解“护”“检”痛点 让服务更省心省力
当失能老人的褥疮在梅雨季反复溃烂,当复诊患者为重复CT排队半日……这些看似琐碎的“医疗末梢痛点”,恰是群众获得感的试金石。
今年以来,洪湖市人民医院依托智慧平台实现“线上预约+精准派单”,已开展居家护理服务项目10余项,累计为失能、高龄老人及新生儿提供上门服务超60余次,服务响应效率提升48%;开展技能培训覆盖护理人员200余人次,满意度达98%,有效缓解家庭“一老一小”照护压力,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
“以前,送妈妈去医院要叫救护车,现在,在家手机下单就有护士上门给妈妈做护理,真贴心。”家住洪湖市滨湖街道的刘女士点赞医院构筑的“护理网”。
居家护理解了“移动难”,检验互认则击碎了“重复检”。目前,洪湖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检测、医学影像检查,具备省级互认资格的项目达200项。项目涵盖检查化验、CT、磁共振扫描、普放拍片等临床常见检验检查的所有项目,上述项目由医院出具的检验检查结果在省内各大医院均被认可,在有效时间内无需再重复检查。
检验检查结果数字化互联互通互认,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为群众节省就医时间与金钱花费。去年8月至今年7月,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已累计为患者节省就医时间约5.5万小时,节约费用138万余元。
真正的治愈,从减去无用的奔波开始。当医疗回归服务本源,洪湖市人民医院用两项“减法”换来群众健康“加法”,书写更多的温情篇章。
再造流程模式 展现有温度的医疗
能否让就医的终点,不再是疲惫奔波的起点?洪湖市人民医院用一场刀刃向内的流程革命给出答案:减手续、压时限、暖人心,让服务止于“一站”而非“百转”。
今年以来,洪湖市人民医院继续推进“一站式服务中心”,集成办理所有与看病就医相关的非医疗服务办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如入出院办理、收费结算、慢病管理、医保服务、预约服务、双向转诊、志愿服务、助老服务等在内的30多项服务内容,形成导医导诊—咨询办事—缴费住院全链条“一站式”服务体系,打造“流程更便捷、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贴心”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针对“挂不上号”“看不了名医”“住不进院”等情况,医院第一时间协调资源,升级系统实现分时段预约、刷脸支付;动态管理号源,
优先下沉20%专家号至基层卫生院;新建肿瘤中心扩容床位;推行“全院一张床”模式动态调配;开展日间手术,缩短住院时间,释放资源;实时监测质量指标,智能预警风险,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繁”等民生问题。
“一站式”服务整合30余项功能,实现了让患者“少跑腿”。洪湖市人民医院没有止步,为了让患者切实感受到就医“温度”,医院再添“一把火”。今年,入院手续办理平均用时由21分钟缩减到最快4分钟;出院手续办理平均用时由9分钟缩减到最快2分钟;门诊退费平均办理用时由30分钟缩减到最快10分钟;盖章办事用时由2分钟缩减到最快30秒。
今年,洪湖市人民医院还对“一站式床旁结算”服务扩面提质,通过流程再造与信息化赋能,将传统入出院窗口前移至病区护士站,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患者从入院登记到出院结算、医保变更等全流程,均由病房护士在床旁完成,显著减少窗口排队等待时间。截至目前,该服务已惠及患者逾3.1万人次,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的就医新体验。
站在蜿蜒的洪湖岸旁极目远眺,医疗改革的浪潮正与民生期盼同频奔涌。通过硬件升级、流程优化和资源整合等一系列举措,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医疗服务实现从“量”向“质”的转变,为构建普惠、高效的区域医疗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枝叶关情,医者仁心,我们每优化一道流程、下沉一名专家、送出一份汤药,都是为了让洪湖人民就医更有获得感。”洪湖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振表示,下一步,医院将持续深化服务内涵,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精细化管理为支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健康获得感真正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鲜明底色,用心用情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