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小科
夏日的一个周末,我暂停忙碌,回到老家看望父母。可到家后一看,阵阵酸涩涌上我的心头……
家中陈设依旧,几阵风吹来,也是热风。母亲还是蹲在水龙头旁洗衣服,有洗衣机也用不惯。我走进厨房,揭开菜罩,闻到一股难闻的馊味。餐桌上的蛋炒饭倒是没变味,可里面的鸡蛋碎比米粒还小。即使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我也没了胃口。转过身,我不解地问母亲:“咱家用得着这么节省么? 舍不得开空调,舍不得用洗衣机,菜变味儿了也舍不得扔,连炒饭时都舍不得多打一个蛋! 现在已不是从前的艰苦年月了,生活条件好了,真不必这样‘没苦硬吃’!”“先苦后甜,有啥不对? 我和你爸大半辈子都这么走过来了!”母亲扯开嗓门,理直气壮地说。
我无言以对,一种无力感袭来。再加上午后燥热,令我更加烦躁,不愿再与母亲多言。于是,我躺在沙发上刷起了手机,转移情绪。没想到刷着刷着,竟意外刷到了一条短视频,让我心头一亮。视频中一位青年好奇地问一位老人:“看您也不富裕,为啥这么舍得花钱?”“我省这点钱也富不了,多花点也穷不了。先苦不一定后甜,但先甜,以后就没遗憾了!”听完老人的回答,我的心好像一下子通透了,也看到了拯救母亲的一丝希望。
我刻意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将那条短视频反复播放,让母亲听到视频中的对话。母亲好像察觉到了我的心思,放下手中的活儿,走到我跟前,一改先前的粗暴态度,轻声说:“瞧! 我都忙忘了! 晚上你想吃啥,都随你! 我和你爸抠搜惯了,但你回来了就不一样了。”说着,她打开了家里的空调。我顺势将那些发馊的菜倒进了垃圾桶,说晚上我来做饭。可一看冰箱里空空的,我又傻眼了。为了不让母亲失望,我去农贸市场买了些菜回来,摘摘洗洗后准备上灶。
这时,刚巧父亲逛公园回来。他见我端着几盆菜,欲在厨房里“大显身手”,连忙说:“晚上别做太多菜,家里的米不多了!”我打开米桶一看,米确实不多了,可望望窗外,天色已晚。就在我犯难时,母亲生出一计:“还是做炒饭吧! 可以菜多饭少!”在母亲的启发下,我做了一锅看似“有料”的什锦炒饭。尽管料里依稀可见几粒米,父母也吃得津津有味,还夸我心灵手巧,比他们更会生活。而我却毫不羞涩地说:“这叫‘硬享福’!”
母亲听罢,笑着说:“是啊! 人活一辈子,要能吃苦,也要能享福。我和你爸最大的福就是看到你比我们有福!”
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自己的浅薄。人生在世,有的人追求先甜而无憾,有的人追求先苦而后甜,其实都没有错。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那一抹甜。甜在心,而不在形;在里,而不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