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丁索
阿尔及利亚塞蒂夫省的晨光里,产房外的长椅上,年轻妈妈法蒂玛攥着女儿的小手,目光紧紧锁住手术室的红灯。“西诺瓦医生在里面!”她轻声对女儿说,小姑娘立刻睁大眼睛——“西诺瓦”是当地孩子对中国医生的专属称呼,也是让600多个家庭最安心的三个字。
这位被称作“西诺瓦”的医生,是55岁的荆州市劳动模范李云霞。从长江之滨到北非高原,她用14年4次援非的坚守,在撒哈拉沙漠边缘写下最动人的生命诗行。
木兰出征党员家庭的“接力棒”
2018年秋,龚场镇卫生院的木樨树香得浓烈。48岁的李云霞把援非报名表压在白大褂最里层,直到深夜才摊开在丈夫面前。台灯下,墙上两张泛黄的党员证——父亲和公公都是基层卫生院老院长,照片里的目光穿透岁月,与她的视线相撞。
“当年,爸在抗洪前线守了七天七夜,你总说他是‘党员的样子’。”李云霞轻声说,“现在国家需要援非医生,我想去。”丈夫沉默片刻,伸手抚过两张老照片:“去吧,像咱爸们那样。”
武汉集训的120天,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把自己活成了“备考学生”:法语医学词典被翻得卷边,她抄下3本手札,每页都标着红蓝重点;阿尔及利亚风俗编成押韵童谣,“接生先问信仰,消毒要分3次”的口诀,被队员们笑称“云霞版急救歌”。
当分配通知下来,有人选择留在首都阿尔及尔的大医院,她却在申请表上重重写下“塞蒂夫”——这座海拔千米的高原小城,医疗资源只有首都的三分之一。“我是劳模候选人,要去最需要的地方。”她对领队说,“救人,不是数浪花。”
生命战场无影灯下的“中国奇迹”
塞蒂夫省妇幼医院的产房,是李云霞“战
斗”的地方。这里的产妇多胎率高达40%,日均接诊量是国内的五倍,“血崩”“胎盘早剥”是常有的危情。但在当地医生眼里,只要“西诺瓦”在,再险的关都能闯过去。
2021年平安夜,胎心监护仪的警报声撕裂夜的寂静。28岁的孕妇因胎盘早剥已失血1000毫升,血压直线下降。“全麻风险大,但必须马上手术!”李云霞的声音冷静如刃。消毒、划开、取出胎儿——60秒,新生儿的啼哭声和掌声同时在产房内响起。助产士这才发现,李云霞的防护服早已被羊水和血水浸透,防护面罩上全是雾气。
这样的“生死时速”,李云霞经历了两千多次。面对八胎妊娠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重产妇,她自创的“分层子宫缝合术”让非洲同行惊叹“东方魔法”;新冠疫情最严重时,阳性产妇的羊水喷溅面屏,她坚持完成手术,却在隔离点吃着泡面度过除夕。10年间,医院孕产妇死亡率从每年30例降至个位数,“西诺瓦”的名字,成了“生命保障”的代名词。
仁心传承撒向沙漠的“中国火种”
在塞蒂夫医院的长廊里,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李云霞握着当地医学生的手,用法语哼唱着自编的“三查七对”口诀。她把中国医疗规范编成阿拉伯谚语,让12名学生在手术灯下完成从生疏到娴熟的蜕变。2025年落成的中阿妇幼培训中心里,她手写的《高危妊娠处置手册》被译成3种语言,成为300名学员的“圣经”。
最动人的传承,藏在那些叫着“西诺瓦”的孩子们的眼里。2023年,当李云霞第4次抵达阿尔及尔时,法蒂玛抱着3岁的女儿在机场守了七天七夜。小姑娘颈间系着阿拉伯纹样围巾,那是法蒂玛当年手术时,李云霞塞给她的红丝带改的。“妈妈说,是西诺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小姑娘用生硬的中文说,扑进李云霞怀里。
赤子情怀忠孝之间的“中国答案”
2022年除夕夜的视频通话,是李云霞心里永远的痛。屏幕那头,82岁的老父亲躺在病床上,用最后的力气比划出“手术刀”的手势——他是基层卫生院老院长,教了女儿30年医者仁心。“爸,我在非洲救了好多人……”她的声音哽咽,父亲却笑了,手指轻轻点向屏幕,仿佛在给她点赞。
通话结束后,李云霞面朝东方长跪,泪水滴在塞蒂夫的土地上:“爸,监利的女儿没给您丢脸。”那夜,她在日记里写道:“作为党员、作为劳模,我必须选择更需要我的地方。”
3年后,当李云霞第3次递交援非申请时,八旬老母亲颤巍巍端来洗脚水:“霞儿,让妈再给你梳次头。”木梳划过白发,母亲轻声说:“你爸走前说,你是他最骄傲的女儿。”临行前,李云霞来到父亲坟前,把“全国三八红旗手”证书轻轻放在碑前:“这是女儿给您的述职报告。”
记者手记:
大爱无疆劳模精神万里回响
如今,55岁的李云霞依然穿梭在塞蒂夫医院的走廊,清晨查房时,她会用长满老茧的手轻抚孕肚,用法语哼唱监利童谣;深夜灯下,她将7D菜籽油生产工艺译成阿拉伯语——这是监利市送给非洲姐妹的营养礼物。
从“荆楚楷模”到“全国三八红旗手”,她最珍视的称呼始终是“中国妈妈”。从长江之滨到地中海畔,从基层医生到“非洲妈妈”,李云霞用14年4次援非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不是个人的荣誉勋章,而是让更多生命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