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周安一
开栏语
日前,省委组织部选树了一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好支部”和担当作为(为民服务)“好支书”。其中,我市入选的有7个乡村振兴“好支部”、7名担当作为“好支书”、3个基层治理“好支部”、3名为民服务“好支书”。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部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市上下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即日起,本报开设专栏,推出系列报道,介绍“好支部”在强基固本、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中的先进经验,讲述“好支书”在担当作为、领航致富、为民服务上的感人故事。
“咚咚咚!”每天清晨,一声声清亮的锣声在山谷中响起,顷刻间,松滋市刘家场镇三堰埫村黑猪养殖基地里的300余头黑猪从猪圈里涌出,黑压压一片,向着山林奔去。
黑猪养殖、开办工矿企业、农产品种植……近年来,三堰埫村以党建为引领,在村党总支书记吉明东的带领下,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把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堰埫,山山荒,早上汤,中午糠……”一首童谣,道尽了三堰埫村昔日的贫穷与落后。三堰埫村山无形、水无脉、田无拘,长期以来,村民只能种植耐旱、易存活的玉米等传统农作物。
“光靠种地刨不出‘金疙瘩’。”2011年,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吉明东,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2014年成为党总支书记。看到不少乡亲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他暗下决心改变现状,让村里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三堰埫村党总支下有2个党支部、53名党员。在吉明东的带领下,大家搞调研、试生产,摸遍村里的山山水水,最终确立发展生态养殖的特色产业道路。
只吃红薯、高粱面、苞谷杆等纯天然食物的黑猪,肉质既叫好又叫座,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0头发展到300头,带来收入126.21万元,年利润达20.95万元,一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此外,村里的大批闲置土地,也被流转利用起来种植黑猪饲料,带动50余位村民在“家门口”找到新收入来源。
吉明东介绍,村里还积极推进黑猪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打通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让黑猪绿色产品进入超市,走进千家万户。
三堰埫村曾因煤矿资源丰富而兴盛,但随着国家政策调整,煤矿陆续关停,村里一度陷入发展困境。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村里集体开办3家工矿企业,带领200余户村民入股村集体企业,从事石材加工和环保建材生产,年分红超过140万元。
老本行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也蓄势待发。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