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12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石首市团山寺镇长安村党总支——

鸭与蛙在稻田里成就一番“大事业”

  □ 记者 陈雪玲

  当稻田和鸭子、青蛙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仲夏时节,走进石首市团山寺镇长安村,青蛙与鸭群在田间共生共长,稻浪随风摇曳,蛙鸣声、鸭叫声不绝于耳……

  “这里的鸭不叫鸭、蛙也不叫蛙,叫工作鸭、工作蛙,它们都是劳动者。”长安村党总支书记赵文龙笑着说。

  长安村鸭蛙进田始于2014年,经过3年探索,如今4500亩地都种上了“鸭蛙稻”。

  “村里生态环境肉眼可见地好转,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去年稻米获得绿色产品认证,亩均年增收千元。”赵文龙满脸骄傲。

  长安村由原长林咀村与六波庵村并村组建,刚合并时,全村733户、2231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297人,是石首有名的贫困村。时至今日,村级集体收入达百万元,村民们也奔上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

  从省级贫困村到村级集体收入超百万元,长安村用实践诠释了“思路一变天地宽”。

  时间回溯到8年前。刚合并新生的长安村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让百姓发家致富的可行之路,支部的党员干部们围坐一堂,找出路、想点子。

  彼时,长安村还是采用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过于依赖化肥农药,带来的是土壤板结、水质污染。

  面对传统水稻种植效益低下与生态退化双重困局,大家陷入沉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在稻田里,可以听见此起彼伏的蛙声。田边沟渠,捧起水就能喝。后来,水变脏了,蛙声消失了,田野变得静悄悄。

  化学农业模式下,水稻种植走入了农药化肥越用越多、产品品质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能否改变这种状况? 长安村的党员干部们想到了把鸭和蛙“请回来”,让鸭在稻田里吃草、蛙在稻田里寻虫,恢复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

  “鸭子穿梭田间疏松土壤,粪便成为天然肥料;青蛙捕食害虫,替代杀虫剂。青蛙和鸭在稻田里合作完成一场生态修复运动,不仅减少对水稻的危害,同时保持水稻田中的生物多样性。”赵文龙介绍,“鸭蛙稻”种养模式全程禁用化学农药,每到冬季,地里便种上紫云英等绿肥植物,春耕开始还田。

  据测算,该模式可使化肥减量70%、农药减量90%以上。

  2014年,长安村率先让几户村民试种了14亩“鸭蛙稻”,稻子收获,米饭出锅,香味扑鼻;2015年,动员村民们一起种“鸭蛙稻”。同样的稻米,还要养鸭养蛙,村民们开始并不买账,刘迪云便是其中一位。

  “起初种‘鸭蛙稻’时,我觉得只是个‘花架子’。”彼时,围着农田种花种草、放鸭放蛙,刘迪云和很多村民并不认可。在观望中,刘迪云发现,种上“鸭蛙稻”的村民田里再也没有施过化肥、打过农药,收入却不减反增。

  刘迪云扳着手指算账,他家20亩田在没采用鸭蛙模式时,农药化肥投入要5000元。而小鸭下田,每亩5只鸭,每只小鸭8元钱,20亩田只需要800元;每亩需要青蛙不超过30只,费用低到忽略不计。

  “种上‘鸭蛙稻’后,每亩我能增收1000元。”刘迪云乐得合不拢嘴。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村民种上了鸭蛙稻。

  按照“水田种植鸭蛙稻、洲滩种植蔬菜”的产业发展思路,长安村先后成立石首市长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长香农机专业合作社。以长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引领,按照统一供种、育插秧、技术指导、收割、加工、销售的模式,发展“鸭蛙稻”模式种植再生稻4500余亩。

  去年,长安村集体收入达105万元,“御稻山再生大米”的鸭蛙香稻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