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朱文骥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就科普“五进”活动、农业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市科技馆升级改造进展情况等,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科普“五进”活动精彩纷呈
今年,市科协紧紧围绕《科普法》的要求,重点抓好科普“五进”工作,让科普真正“活”起来、“沉”下去,让老百姓可感、可触、可享。
科普进校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今年来,市科协在7所中小学开展“荆楚科普大讲堂”活动,覆盖师生1.5万人次。将“科普大篷车”开进10多所学校,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验“会动的科学课”,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感受科技魅力。科普进校园,也结出了累累硕果。石首市第一中学的2名学生在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大赛(湖北赛区)获得特等奖,荆州还有两项作品闯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决赛圈。
科普进乡村,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今年来,市科协组织了25场“科技三下乡”活动,将智能农机使用、小龙虾养殖等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科普进社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今年,市科协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急救知识、辨别谣言这些实用知识。
科普进公园,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中轻松学习科学知识。市科协将三国公园打造成科普公园,公园里35种植物都挂上了“科普铭牌”,扫一扫就能知道它们的“身世”。精心设计的4组主题展板,巧妙地将三国故事和《科普法》的核心内容结合起来。
农业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
农业科技小院是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它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将科学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一线,致力于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今年5月,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布的《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的批复》中,荆州稻鳖科技小院入选,至此,荆州市国家级科技小院增至12家。
这些科技小院覆盖稻虾、黄鳝、樱桃番茄等特色产业,为荆州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以石首瓜菜科技小院为例,该科技小院由长江大学、荆州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等共同建设,深耕“瓜-瓜-菜”产业模式,制定了一项荆州地方标准和两项湖北省标准,成功申报两项发明专利,获得三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成果转化与模式创新上,该小院创新的“两季西甜瓜+一季蔬菜”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破解了菜地土壤板结难题,还获得了多项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在人才培养与技术下沉上,该小院作为多所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基地,现有29人专家团队和18名本地科技骨干,2024年培养3名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培训讲座等方式,累计培训农民及农技员2000人次,培育46户科技示范户,让先进技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在带动乡村振兴上,该小院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管理、收购”模式,辐射石首及周边37个村、3000余户农民,带动1.5万亩瓜果蔬菜种植,助力693户脱贫户持续增收。连续8年举办西瓜节,推动农科旅融合,既擦亮了特色产业品牌,更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用荆州故事讲述科学原理
市科技馆升级改造工程,备受市民关注。据介绍,截至目前,场馆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布展工作有序开展,相关设备也已顺利进场。调试工作正全力推进,力争在1个月内完成,确保9月能够如期试运营。
升级后的市科技馆将以荆州故事讲述科学原理为最大亮点,精心打造五大主题场景。在“数理知韵”展区,荆州出土的楚简将成为数学启蒙的生动教材,观众可通过楚简上的古老文字探索几何图形的奥秘;“动力风暴”展区则利用荆州汽车产业集群的真实
零部件,组装成巨型机械动能装置,展现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音乐秘境”“光影迷城”等展区也将为公众带来全新的科学体验,让科学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既有传统的数理、声光电展品,又有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展品,以生动实例揭示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原理与前景,让公众切身感受科技与荆州发展的紧密脉搏。
随着科技馆各项升级改造工程的稳步推进,其年接待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编辑观点:
让科普走进百姓生活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科普宣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久久为功。除了搭建广阔的宣传平台和阵地,更需要内容做到“深入浅出”,让深奥的科普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期待未来市科协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科创、科智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探索科学的奥秘,感受科技的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推动荆州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