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周蓉 陈丹 李弢
从1938年深秋的烽火到如今的繁华街巷,硝烟虽已散尽,但沙市区的每一寸土地,仍镌刻着那段浸血的记忆。这片土地用80余年的变迁,书写着“从苦难到重生”的壮阔答卷。
站在沙市区的街巷间,80多年前的枪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革命先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用血肉之躯抵御侵略,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他们的抗争,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沙市人。
血色印记:
不能忘却的苦难刻度
荆州市烈士陵园烈士事迹展览馆内,一面墙的史料静静陈列。每一张照片、每一份文献,无声诉说着1938年深秋开始的黑暗岁月。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的阴影笼罩荆江。数月后,日军战机的轰鸣撕裂沙市天空,沿江民居在烈焰中坍塌。侵华日军画报里的画面至今灼目:啼哭的婴儿坐在断壁残垣下,白发老者跪在烧焦的家园前,而侵略者正举着相机记录他们的“战果”。
“1940年6月8日下午3点,日军第六师团藤崎部从荆门、潜江分兵合围,荆沙城区沦陷。”荆州市烈士陵园讲解员曾冰洁指着史料说,“这些日军画报里的画面,是他们暴行的自供状——在碉堡上欢呼的狞笑,强迫百姓举旗的屈辱,古城墙上‘日华亲善’的谎言,都掩盖不了屠刀下的血色。”
脚下的土地曾是人间炼狱。日军占领沙市后,将中山路一带划为“军事区”。侵略者常把抗日义士和百姓捆在木电线杆上练刺杀,鲜血浸透木柱,布满刺刀窟窿。后来,人们为铭记先烈与同胞,便称这根杆子为“刺柱”。
侵略者不仅以铁蹄踏碎家园,更用殖民统治禁锢自由。他们强推“良民证”,中山路居民进出必戴这屈辱标识,稍有怠慢便是杀身之祸。1940年6月至1945年8月,共有2000多人在此遇难。
“每年清明,都会有人前来献花。”沙市区健康巷社区居民赖世元说,“老人常说,刺柱上的血没白流,现在的安稳日子,是用命换来的。”
1943年,是沙市抗战史上尤为沉重的一年。自2月中旬到12月中旬,日军第十一军发起的三次重大战役,均以沙市为轴心展开。这一年,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由猖獗转为萎颓的转折,更浸透着无数将士的鲜血,成为抗战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章。
暗夜星火:
永不熄灭的抗争之光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街巷,绝望中总有星火在暗处燃烧。青杨巷18号,一栋砖木小楼静静矗立,80多年前,这里曾是热血青年的秘密据点,他们压低声音唱着救亡歌曲,让抗日火种冲破黑暗。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