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13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血沃洪湖筑长堤 栉风沐雨写荣光

  (上接第1版)

  李克农之子李力曾在回忆录中描述,“新升隆”轮的船头首先中弹,接着烟囱被炸毁,船体迅速倾斜、下沉。日机盘旋一圈后,竟再度折返投下炸弹,将轮船及其拖船彻底撕碎。半个多小时的狂轰滥炸后,燕子窝码头瞬间化为火海,伤者哀鸿遍野,75条鲜活的生命陨落——其中《新华日报》记者编辑16人、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9人、普通百姓50人。

  惨案发生后,英勇的洪湖人民迅速展开救援,并将部分牺牲同志的遗体就地掩埋。幸存者克服巨大伤痛,于10月24日抵达重庆。《新华日报》社闻讯后召开了追悼会,邓颖超同志挥毫写下了那句不朽的碑文。

  自1989年起,燕窝镇初级中学退休教师孙维彬就一直执着地挖掘这段历史。他曾采访过多位目击者。其中,武汉大学学生王纪槐在事发当天率众从江中救起30多名幸存者。基于多年积累的史料和走访,孙维彬撰写了万余字的《“新升隆”轮罹难燕子窝》。“新升隆轮事件是洪湖抗战史不可磨灭的一页。”孙维彬坚定地说,“挖掘、铭记这段历史,弘扬家乡人民在危难时刻的互助精神和家国情怀,是我的责任。”

  “新升隆”轮的悲鸣,是我党新闻战线为民族存亡付出的惨痛代价。而在洪湖大地上,抗日的烽火从未停息。

  峰口血战:炮火硝烟铸就不屈堡垒

  从燕窝镇向西,在峰口与曹市交界处,有条沿河老街叫陶家坝。1940年5月,这里见证了一场振奋江汉平原的大捷。

  当时,日军为打通仙桃、白庙至临湘的通道,南犯长沙,驻防洪湖沔城、陶家坝、柳关一线的中国军队128师成了其最大障碍。为拔掉这颗“钉子”,日军调集数千兵力,配以飞机、坦克、重炮,气势汹汹扑向陶家坝128师阵地。

  “战斗打响后,日军的飞机和重炮狂轰滥炸,随后步兵紧随坦克发起冲锋。128师官兵在师长王劲哉的指挥下奋起反击,硝烟蔽日,炮火震天。”熟知这段历史的峰口镇继美垸村党总支书记郭生权说,连续两天两夜的血战,128师官兵寸土不让,给予来犯的日伪军重创。眼看进攻受阻,敌军急增援兵600余人,再度以猛烈炮火覆盖阵地。128师官兵在炮火中跃出掩体,端起刺刀与敌人展开惨烈的肉搏。王劲哉发出死命令:“务必死守!”随后,迅速调派援军,趁夜向敌阵发起决死强攻。突如其来的反击打乱了日军部署,使其首尾难顾,最终全线崩溃。

  陶家坝之战,128师官兵激战三昼夜,以铁血意志歼敌1400余人。日寇遭受沉重打击,从此龟缩仙桃,不敢轻易西进。陶家坝大捷成为襄南地区抗战首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敌后军民的抗战士气。胜利同样代价高昂,680名来自陕西、湖北等地的128师官兵血染沙场,长眠于此。当年秋,王劲哉曾在此为烈士们修建陵园(后毁于水患),旧址如今是峰口卫生院所在地。

  “从1938年冬到1943年春,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王劲哉率领128师在江汉平原进行了百余次战斗,击退日伪军80余次疯狂进攻。”郭生权说,“128师将士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这片土地,作出了巨大牺牲。”

  薪火相传:

  “洪湖精神”永放光芒

  被誉为“洪湖候鸟”的新西兰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路易艾黎曾这样阐释“洪湖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一种为普通洪湖人民掌握的精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精神的丰碑永不动摇。80多年过去,烽火硝烟早已散尽,大湖之畔,舟楫往来,水鸟翩跹。但“新升隆”轮烈士纪念碑前的鲜花,以及陶家坝战役旧址上的故事,无声昭示着那段血火交织的历史。

  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因不屈的脊梁而傲然屹立;一个饱受摧残的国家,因不屈不挠的精神而重铸辉煌。今朝洪湖,碧波万顷、鱼米丰饶。革命老区正将一段段血色记忆化作前进的动力,以生态优先、绿色崛起为路径,全力发展水产深加工、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在统筹高水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洪湖儿女正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新篇,让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红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洪湖的浪涛,映照着昔日的烽火与悲壮,也激荡着今日的奋斗与担当。历史无声,精神永恒;大湖怒涛,奔涌向前。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