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15日
第A003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市卫健委负责人做客《行风热线》,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科学防控基孔肯雅热 共筑健康防线

    扫码看详情

  近期,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疫情。基孔肯雅热传染源是什么? 有哪些临床表现? 如何预防? 近日,市卫健委主任姜桂峰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为大家释疑解惑。

  基孔肯雅热传染源是什么?如何传播的?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这些蚊子在我国南方及部分北方地区广泛存在。基孔肯雅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随着国际交往频繁和气候变化,存在输入性病例风险,且在适宜条件下(蚊媒密度高时)存在本地传播的风险。

  传染源为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目前荆州市的伊蚊为白纹伊蚊。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基孔肯雅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感染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3至7天(最短1天,最长12天)。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烧伴皮疹或者关节痛,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

  基孔肯雅热如何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措施包括两类:首先,一般治疗是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避免盲目应用抗菌药物;其次,是对症治疗,针对发热症状,以物理退热为主,高热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推荐适量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关于关节疼痛,可短期适量使用止痛药物,如出现其他并发症,可采取相应的对症措施,必要时住院治疗。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清除蚊虫滋生地。定期检查并清理家中及房前屋后各类小型积水容器:花盆托盘、废弃瓶罐、轮胎、一次性饭盒、塑料布凹陷处、竹筒树洞、饮水器接水槽、空调托盘等。彻底倾倒、刷洗、倒扣存放或加盖密封。家养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应每隔3至5天彻底换水一次,并冲洗植物根部及容器内壁。或改为沙养、土养。

  做好个人防护。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尽量避免在伊蚊活动频繁的清晨(日出后1-2小时)和黄昏(日落前2-3小时)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早发现、早就医。境外的东南亚、南美洲、非洲以及国内广东佛山等地当前有基孔肯雅热流行,若出现发烧伴皮疹或者关节痛等症状,且发病前12天有以上疫区旅居史,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并告知医生旅行史、蚊虫叮咬史和周围人员类似发病情况。在发病后的至少5天内(病毒血症期),患者应特别注意避免被蚊子叮咬(使用蚊帐、驱蚊剂等),防止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给他人。最好在防蚊条件良好的室内休息。

  编辑观点:

  当前,汛期与高温天气叠加,蚊虫繁殖迎来高峰,基孔肯雅热存在输入性病例风险,且在适宜条件下存在本地传播风险。不过市民无需恐慌,此病可防、可控、可治。

  个人应积极行动,借助蚊帐、驱蚊液,穿长袖长裤防蚊;主动做好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报备。相关部门和社区也要加强环境整治,清除蚊虫孳生地。只有全社会携手共进,从细微处落实防护,才能有效抵御基孔肯雅热,让我们拥有健康安心的生活环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