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15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一座血色机场,见证日寇累累暴行;一次生死救援,见证一段跨国情谊——

烽火江畔,监利抗战记忆里的生死铭刻

  □ 记者 陈雪玲 唐华 胡威虎 陈理君 通讯员 廖桥 张婧

  浩浩江水,奔涌不息。江畔,监利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巍然矗立,凝望着江水涨落。

  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博物馆,写满了岁月的厚重——

  斑驳的老照片依稀可见白螺机场的轮廓,残存的碉堡是日军侵华的罪证;再往前几步,展柜内存放着美国飞虎队驾驶的P-51战斗机部分残骸,透过残骸仿佛看到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这些史料,无声诉说着抗日战争时期监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血腥据点白螺机场——

  军民团结组建监利抗日自卫队舍身杀敌

  夏日炎炎,监利市白螺镇长江大堤旁绿树婆娑。车行至丁家洲,不远处一座圆柱形碉堡孤立在旷野中,四周是一片平整草地——这里是侵华日军基地遗址。

  昂首望向天空,仿佛看到一架架日机轰鸣掠过,凶残肆虐荆楚大地——

  1938年10月28日,日军侵占白螺矶、杨林山,在此建立日本战略军事基地;

  同年底,日军在白螺镇红灯村圈地1500亩,修建临时战备飞机场;

  1940年7月至1941年秋,日军又先后在白螺矶境内丁家洲江岸和杨林山北侧,修建飞机场及配套防御军事设施,并以此作为空袭中国大西南的基地。

  “白螺机场自修建时,就成为日寇残害、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据点。”站在残存的碉堡下,72岁的白螺镇官薛初级中学退休教师陈爱明痛陈日军令人发指的行径,为了修建机场,他们拆毁周围民房,抢夺建材和粮食运往机场,村民露宿荒郊,冻饿而亡。还强征民夫2000人,在机场昼夜服苦役。

  反抗的怒潮在白螺涌动。

  为抵抗日军,英勇的监利人民和外来民夫团结一致,组建起监利抗日自卫队,围绕白螺机场,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他们袭击、破坏日军机场,多次粉碎日军“清乡扫荡”——

  1939年10月中旬,中国军队第49师攻打白螺矶,监利4个抗日自卫队全部投入战斗,虽未达到摧毁目的,但缴获步枪30余支、轻机枪1挺。此役,49师伤亡200余人,监利自卫队阵亡30人。

  1940年3月,监利抗日自卫队与26军配合,进攻飞机场,拔掉日军外围据点,毙敌20多名,极大鼓舞了军民抗日斗志。

  80多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去,周围村组农户已将机场内的碎石混凝地板撬除,退场还田,仅遗存碉堡遗址1座和暗堡、地堡遗址4个。

  (下转第2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