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处理后,将养殖粪污变废为宝。
在新模式推广下,洪湖市5家鸭场完成“水改旱”改造,江陵县熊河镇25万只现代化“蛋鸭旱养”养殖小区建设进入收尾阶段,秦市乡隆兴湖10万只蛋鸭生态旱养实验基地存笼将满,实现环境与农业效益“双丰收”。“通过节水减排旱养模式,鸭子在舍内饲养,采食量减少10%,经济效益增长10%,周边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鸭粪在舍内与稻草同为发酵,还能资源化利用还田。”湖北隆兴湖蛋鸭养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西海说。
与此同时,猪场采用“散改集”绿色养殖模式,实现养殖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质量双提升。
生猪集中养殖方面,监利市年出栏7.37万头温氏尺八生猪养殖小区已建成投产。该小区采用“集中保育+集中育肥”模式,首批进苗2.4万头,预计9月份可出栏,年产值预计1.5亿元以上。
“改造后的养猪场,所产生的粪污水存储于2000立方米的黑膜池,进行90天以上的发酵和无害化处理,再流入3000立方米藻液曝养池进行耗氧发酵,成为优质液体有机肥后集中还田,实现粪污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最终达到零排放目标。”监利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凯旋说,标准化、规模化集中养殖,不仅提升了养殖户经济效益,也为洪湖流域综合治理作出了贡献。
荆州区川店镇年出栏4500头生猪养殖场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对养殖区域进行改造加工。该养殖场负责人介绍,养殖场为全自动化生产、喂养,水暖和空气供暖保障养殖区处于恒温状态,利于生猪生长。粪便及雨水通过清污分流式饮水系统,雨污分流管道,舍内刮粪机、集污池、除臭水幕墙等设备实现高效处理,较好解决了环境影响问题,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
通过政府搭台、龙头引领、标准先行、政策护航,洪湖流域1297户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逐步推广形成集中建舍、分户养殖、统一治污、达标排放的绿色养殖模式。待2027年实现全域覆盖后,荆州将建成9个规模化生猪养殖小区,年出栏40万头绿色生猪,将有330个旱养鸭场承载300万只蛋鸭“离水”新生。据测算,通过“水改旱、散改集”,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可稳定在95%以上,总磷减排将下降9%,对洪湖流域生态保护贡献率达到14.5%,促进洪湖流域畜禽养殖污染风险得到根本性遏制。
生态效益看得见,经济效益摸得着,养殖户有奔头。荆州以“水改旱、散改集”为突破口,不仅实现从“水里”到“旱地”的物理迁移,更是一场养殖理念、生产方式、治污模式的深刻变革,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江汉平原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