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16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水改旱”“散改集”双轮驱动

“双改”解锁绿色养殖“新密码”

  □ 记者 杨萌 廖程帆 通讯员 丁索

  再看洪湖水,浪里万象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近年来,荆州锚定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目标,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主要矛盾,以改革创新思维探索出“水改旱、散改集”绿色养殖模式,有效破解“既要保供给、又要护生态”的现实难题。

  位于监利市上车湾镇新垸村的胜阳养殖场,总面积73800平方米,是我省现有规模最大的蛋鸭养殖基地,设计年养殖蛋鸭约30万只。目前,该基地有标准化养鸭大棚95个,27万只蛋鸭正常产蛋周期约300天,预计年产蛋量达1亿枚左右。

  “胜阳养殖场采用创新的蛋鸭‘水改旱’养殖模式,与以前的水养模式相比,产蛋率提高至92%,收益利润提高20%。”新垸村党支部书记甄大成介绍,除了提升经济效益,“水改旱”养殖模式还从源头避免了对水体的直接污染,“每栋鸭舍之间建有1个集中饮水台,用于收集鸭子洒落的饮水、掉落的饲料、产排的鸭粪。对于饮水台散落的污水,采取集中收集综合处理,实现粪污集中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通过环保处理后,将养殖粪污‘变废为宝’。”

  (下转第2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