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20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江陵石化码头开港一年,危化品运输成本降低2000万元,铁水联运枢纽作用初显——

港口“大流量”正转化为发展“新增量”

  □ 特约记者 戴军

  荆江之畔,718米岸线上,5个巨型泊位静卧江岸,管廊纵横交错,一艘艘危化品船舶有序装卸——依托江陵石化码头,长江中游的“黄金十字枢纽”正悄然改变中国化工品运输版图。

  去年8月20日,一艘标有“鑫源189号”的危化船在江陵石化码头4号泊位装载醋酸,发出江陵石化码头开港后的“第一船”货物。

  一年后的今天,这座长江中上游最大、江汉平原唯一的危化品专用码头已作业船舶260艘次,安全出运醋酸约50万吨。在湖北荆楚危化港口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艾鑫宇看来,“码头作业效率稳步提升,从最初的调整起步期到现在装卸作业稳定在300吨/小时,装卸效率相较内河其他危化品码头提升1倍以上。”

  危化品运输有了“江陵方案”

  在长江与浩吉铁路的十字交会处,江陵石化码头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作为国家“十四五”重大交通项目之一,该码头总投资超过10亿元,建有5个3000吨级液体化工及油品泊位,岸线长达718米。

  其中5号泊位可兼靠5000吨级油船,年设计通过能力达355万吨,为长江中上游规模最大的专用危化品码头。

  过去,荆州乃至江汉平原70%的危化品依赖公路运输,成本高企且风险较大。码头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如今,通过配套建设的1.7公里管线管廊,该码头与荆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公共管廊无缝衔接,将基地企业、陆域仓储基地与水工码头有机整合,形成高效便捷的“公铁水管”物流运输网络,极大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综合成本。

  为确保码头的健康运行,荆州海事部门通过船舶“进港前”“抵港”“离港”三个阶段管理和信息共享、智慧监管、应急值守、演练培训“四到位”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辖区涉危船舶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

  企业物流成本直降2000万元

  江陵石化码头开港前,华鲁恒升荆州基地的货物需要由汽车运输到200公里外的码头进行装卸。现在,华鲁恒升生产的化工产品直接通过管道从厂区储罐输送至码头船舱,实现了“原料直达到厂、产品直接装船”的无缝衔接。

  艾鑫宇算了一笔账:“按一年安全出运醋酸约50万吨计,该公司一年可节省约2000万元物流成本。”

  数字背后是物流模式根本性变革。以华东区域为例,物流通过“公转水”、“水转铁”等多式联运方式运转,较传统公路运输效率提升约100%,综合物流成本降低20%。

  不仅如此,物流流程简化后,运输的安全性和品质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升。

  铁水联运枢纽加速崛起

  开港一年,江陵石化码头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距离码头约1.7公里处,与之配套的江陵石化仓储基地30万立方米储罐区已经建成,一条总投资6亿元的危化品铁路专用线已规划待建。建成后将连接石化仓库与浩吉铁路,实现浩吉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衔接,彻底打通危化品铁水联运的“最后一公里”。

  “未来,我们将加快专用疏港铁路、物流园区、智慧港口等项目建设,构建现代化港口多式联运物流体系。”艾鑫宇表示,江陵石化港区将着力打造长江中上游液体化工基地枢纽,助力华中地区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

  距离越远,物流成本的优势就更明显。借助石化码头航运平台,江陵及周边公司的液体产品物流成本显著降低、投送能力大幅增强,有力支撑公司实现“立足华中、辐射全国”的远景规划。

  在江陵这片投资热土上,港口大“流量”正转化为发展新“增量”,长江中上游的危化品集疏运枢纽已然崛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