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明金 通讯员张世君 付薪悦)“法院一方面依法认定我们的违法事实,一方面又撤销119万罚款,这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法治的温度!”近日,某新型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拿到沙市区法院的判决书时感慨道。这起看似普通的行政处罚案,背后蕴含着法院在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中的深入思考与主动担当。
案子要从一份投资协议说起。某新型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与荆州某管委会签订协议,约定开发建设一块工业用地。但公司未按法定程序通过出让或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就先行动工,被相关部门认定违法占地,不仅被要求退还土地、拆除地上建筑物,还被处以119万元罚款。公司对此不服,将该管委会和执法部门诉至法庭。
沙市区法院审理期间,算了两笔账。一笔是“法律账”——公司未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确实违法,执法局要求退还土地、拆除建筑物的处罚于法有据,应当予以支持;另一笔是“情理账”——公司是基于与管委会的协议才占用土地,并非恶意违法,119万罚款明显过重,属于“过罚不当”。最终,法院依法撤销该罚款决定。
这起案件的审理,只是沙市区法院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7月,沙市区法院牵头召开全区行政审判府院联席会议,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白皮书里不仅收录了像钢结构公司这样的典型案例,还梳理了拆迁、税务、招商引资等关键领域的行政纠纷特点,给行政机关划出了执法“红线”。
“通过发布白皮书和典型案例,能倒逼行政机关依法履职,让财政资金、土地等公共资源的使用更加规范、高效。”本案承办法官、沙市区法院综合审判庭法官杨燕表示。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审理、一次次府院联动的推进,正在破解一个难题——既依法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范财政风险,又坚决纠正“过罚不当”,给企业吃下“定心丸”。这道浓厚的法治底色,正在成为营商环境最亮眼的“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