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27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石首市高基庙镇邓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碧宏——

用脚步丈量百姓幸福路

  □ 记者 陈雪玲

  傍晚的石首市高基庙镇邓家岭村,微风拂过白莲湖,碧波轻漾,暑气渐散。和着鸟啼虫鸣声,每天的柳下纳凉会准时开场。

  “以前村里又脏又乱,现在村里路畅、水清、景美,这全凭老张领着我们大伙儿干。”村民交口夸赞的“领头雁”,就是邓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碧宏。

  张碧宏是土生土长的邓家岭村人,曾于海军南海舰队某部服役。1997年退伍后回到家乡,一次外出偶遇火灾,身为退役军人的他毫不犹豫地冲进火场救人,却导致自己受伤。

  张碧宏的壮举有目共睹。1999年他被推荐进入村“两委”班子,负责治保工作,因表现优异,2007年被选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参加学习。

  彼时的邓家岭村人心乱、管理乱、环境乱。2018年,张碧宏毅然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重担。

  人民群众既是基层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基层治理的建设者。张碧宏带着新“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盼。

  “路太窄了”“水沟太臭了”“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对蓝天碧水、宜居家园的热切期盼,是村民们最集中的心声。

  原来的邓家岭村道路最宽3.5米,“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是真实写照。拿着村里的地形图,张碧宏与村干部边走边看边画,绘制道路规划图。

  蓝图绘就,但行动难启。如何做通乱搭乱建的住户思想工作是个老大难问题:邓家岭村主干道旁不少住户违章搭建了凉棚、杂物间,导致周边杂乱无章,一些路段时常发生交通事故。

  “我搭了这么年,凭什么让我拆?”村民程大妈家舍不得拆除自家的凉棚。

  修通道路,首要打通心路。张碧宏一次次登门,说的是家常,算的是长远账,这份执着终让程大妈同意拆除违建。

  如今,邓家岭村的断头路、易堵路全部被打通、疏通,车辆交会时不再小心翼翼。

  道路通了,张碧宏又将目光投向污水治理上。经积极争取,高基庙镇决定以邓家岭村为试点,在石首市率先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村推进项目。

  全村27口堰塘全部清淤疏通,建设集污水治理、美化绿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净化槽179座,可处理321户居民生活污水。

  攻克了“乱”的难题,如何将“一时之美”变为“长久之治”?

  去年10月,邓家岭村开始探索借助“鄂参与”智慧平台,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

  推广初期,面对老年人口多、信任度不高等困难,张碧宏带领村干部“用心、用情、织网”:通过逐户走访、与群众拉家常,发动邻帮邻、户帮户,逐渐打开了局面。

  如今,村民足不出户即可反映诉求,村干部在村部大厅值守,接到“村民说事”信息后经村“两委”及时研判、精准施策解决诉求,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村民自治活力进一步激发。

  从拆违拓路到治污建园,从破“旧日痼疾”到立“长久之治”,张碧宏这只“领头雁”,正带领邓家岭村的乡亲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