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8月29日
第A004版:江陵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白马寺镇黄淡村盘活闲置水面资源

鱼塘“连”起来 收入“涨”起来

  □ 通讯员 杨靖怡 倪章宇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针对鱼塘零散、经营低效的痛点,白马寺镇黄淡村通过整合改造鱼塘、推行规模养殖、采用生态循环模式,盘活闲置水面资源,让昔日亏损的小塘变成如今村集体增收的“香饽饽”。

  近日,在白马寺镇黄淡村的水产养殖基地,连片鱼塘水波粼粼,生机盎然。养殖户朱光涛正撑着小船在塘中巡查,仔细查看鱼、鳖生长状态。

  江陵县丰河水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光涛说,合作社有200多亩水产养殖面积,主要采用鳖鱼与四大家鱼混养模式,每年投放的鱼苗不少于4万斤。此外,养殖区的坡面每年还能带来两三万元的收入。

  这片长势喜人的养殖基地,曾长期受困于“零散经营”难题。2022年以前,这里的鱼塘由16户农户分散管理,因塘块零碎、规模小、养殖技术落后,不仅效益低下,还年年亏损。转机始于黄淡村的“破局行动”:村里抓住政策机遇,利用衔接资金对鱼塘进行全面改造,将零散小塘合并成连片大塘,把浅塘挖深扩容,为鱼鳖混养打造适宜环境。改造完成后,村里引入合作社整体承包运营,仅这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

  黄淡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正积极谋划项目,对辖区主路进行全程硬化,方便运输鱼苗、饲料的大型车辆通行。水电方面,已配备专门的变压器和用于排灌的专用泵站,并对相关设施进行改造。

  基础设施升级,加上科学养殖管理,让黄淡村的水产效益持续攀升。如今,合作社的销路已全面打开,鱼类不仅畅销仙桃、洪湖、武汉等周边地区,大规格的草鱼更远销广州。而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的采用,更让合作社发展底气越来越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