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帆
深夜10点,监利一中行政楼三楼的灯光常亮。办公室里,校长姜湘峰仍在伏案工作。手边的浓茶已凉,窗外的香樟树沙沙作响,见证着他3年来与时间赛跑的故事。
校园焕新、课改深化、成绩攀升,姜湘峰用教育理想点燃监利高中教育的星火。
破局:课改路上勇探索
2022年10月,履新监利一中校长的姜湘峰,在职代会上立下目标:10年内将学校建成“环境优美、管理规范、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现代化省级示范高中。
深知教育质量是生命线,姜湘峰敏锐察觉到:学校原有的高效课堂模式已固化,部分教师满足现状,改革动力不足。面对困局,他带领团队积极探索,系统构建“十个体系”管理架构,深化“四声素养课堂”内涵,提出“教学闭环”理念,力求打破束缚,焕发课堂新活力。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姜湘峰坚信改革的关键是统一思想。3年来,他带领干部、骨干教师赴山东昌乐、河北魏县、河南林州等地名校考察学习,资料攒了厚厚一沓,笔记写满三四本。2024年春,他力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强调“基础夯实”、课堂笔记和“错题重考”。面对部分老教师的疑虑,他不辩解,而是带头在全校教职工会上上示范课,全体行政领导跟进践行新理念。
连续3个月,姜湘峰每天清晨6点到校,随机听课、检查教案、参与教研,晚上与教师交流改进。笔记本上红蓝批注交织:张老师“学生展示时间短”,李老师“导学案梯度设计好”。青年教师小胡曾深夜请教,撞见姜湘峰攥着听课记录打盹,纸上密密麻麻写满建议。调回老家黄陂的教师小王感慨,“四声素养课堂”理念让他在新环境的教学比武和考评中名列前茅。
上下同欲者胜。改革终见成效:2022年以来,学校高考成绩不仅高位运行,更实现突破:2024年高考一本756人,1人考入清华,600分以上115人;2025年应届生一本过线707人,上线率达57.34%。
攻坚:校园面貌焕新颜
“没有好校舍,就留不住好老师;留不住好老师,就教不出好学生。”姜湘峰将这句话写在校园改造方案首页。作为本土培养的校长,他对硬件落后制约招生痛心疾首。“改善住宿,就能多培养100多个一本”,这是高三班主任们的呼声。
为争取项目资金,姜湘峰多次向上级呼吁,常深夜赶往武汉,只为次日一早向省里汇报;他积极联络各地校友会,寻求校友支持。他视校园建设为课改延伸,因地制宜开辟劳育基地、乒乓球基地,将道路空地改造为羽毛球场,严控大课间车辆进出,只为让学生“动起来”。
他的“基建模式”让教职工感同身受:为省设计费据理力争;为盯质量,暑期守在工地晒得黝黑。
如今,监利一中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宿舍焕然一新,设施齐全。2024年校庆,校友们惊叹于母校新貌;家长参观后感叹:“食宿条件比许多大学还好,孩子放这,放心!”校园主路旁,“清北星光照”展示着考入名校学子的照片,他们的故事里都写着:“是姜校长给了我们做梦的底气。”
铸魂:立德树人的坚守
“教育不仅要铸才,更要铸魂。”分管德育副校长时期,姜湘峰就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他将课改与德育深度融合,依托监利红色基因和荆楚文化,构建“三全三自”德育体系,致力培养学生“爱、雅、韧、和、卓”的核心特质,成为“引领时代的中国脊梁”。
学校精心策划“四季润心”主题教育活动:每周一主题、每月一展示、每学期一特色、每年一盛典,确保育人工作课程化、活动化。丰富活动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2023年,曾自卑的农村学生小范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中从容自信,获得加分圆梦清华。姜湘峰“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的理念,点燃了学子生命激情,让他们自信面对未来挑战。
担当:以身作则的校长
“人群中,你总能第一眼看到他。姜湘峰不仅有身体的高度,更有工作的高度。”同事们这样评价。他以身作则,以校为家,总是最早到校,最晚离开。清晨巡视校园,关注学生到校和环境;尽管校务繁忙,他仍坚守教学一线,承担一个班的数学教学。
2022年底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学校紧急封闭。姜湘峰果断决定:“不能让孩子们停课!”他协调校外部门保障校内物资和核酸检测安全,确保线上教学顺畅运行。他时刻关注各年级教学动态和设备、授课质量。当网课顺利开启,他熬红的眼里闪着光:“看,孩子们的眼睛亮了。”他的抽屉里珍藏着许多学生来信。华东师大学生小林写道:“您办公室的灯光,是我追梦路上的灯塔……我也想成为
那束光。”记者手记
教育星火永相传
从大学毕业到担任校长,姜湘峰用19年耕耘诠释新时代劳模精神。作为“荆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带领学校荣获“荆州市高考特殊贡献奖”“高中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成为多所名校“优质生源基地”。“四声素养课堂”课改成果获省教科院高度评价。招生中,被荆州、沙市名校录取的学生出现回流。如今,他正带领全校师生对标省内外名校,争创“荆楚名校”,让更多监利学子享受优质高中教育,为监利教育振兴贡献力量。
清晨,阳光漫过教室窗户,读书声、讨论声、掌声在翻涌。姜湘峰站在走廊,望着发光的年轻面庞,嘴角轻扬——教育的火种已然播撒,他将继续做那个添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