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9月09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多措并举提升生态承载力

75种罕见国宝级鸟类成荆州“常客”

    今年夏季,“鸟中国宝”彩鹮(右)现身公安崇湖。(通讯员 曾波 摄)

  本报讯(记者马骁)记者日前从林业部门获悉,我市珍稀鸟种及数量明显增加,已成为中华秋沙鸭、彩鹮、白鹤、青头潜鸭等75种罕见国宝级鸟类的栖息地,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国家二级64种。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我市麋鹿种群数量由2650只增加至3900只,越冬水鸟数量从53种65097只增加至85种268301只。今年1月,监利市何王庙保护区观察记录到近年来全省最大的黑鹳越冬种群;夏季,彩鹮落户公安崇湖育雏,是湖北省首次完整记录彩鹮繁殖全过程……这些喜人的变化是荆州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我市围绕加快推进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平原区域江河湖湿地群保护修复新样板,通过加强保护宣传、科学修复湿地和加强巡护监管等多项举措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全面提升生态承载力,守护生命绿洲。

  在保护宣传方面,利用各级主流媒体和政务网站强化宣传,并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活动为契机,走进学校、社区、公园等场所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参与率。

  在科学修复方面,启动《荆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26-2030)》编制工作,在崇湖、洪湖等重要湿地开展水生植被群落恢复和植物群落结构优化工作,引入多种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扩大候鸟栖息地生态空间。

  在巡护监管方面,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林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同时开展多项联合执法行动,保持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并在重要湿地周边村、社区建立义务护鸟队。

  荆州正以系统治理之策筑牢生态根基,这座“江河相连、湖网密布”的城市将持续擦亮生态底色,为长江大保护贡献更多鲜活经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