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9月12日
第A006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襄阳名称来历考辨

  □ 宙尔

  襄阳之名,始于西汉。自西汉设襄阳县至今已2000多年。《汉书·地理志》载:“南郡,户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万八千五百四十。县十八:江陵、临沮、夷陵、华容、宜城、郢、邔、当阳、中卢、枝江、襄阳、编、秭归、夷道、州陵、若、巫、高成。”因其时间久远,名称来历已湮于历史长河之中。后世东汉以降之人多有考究,然终如盲人摸象,不得要领,莫衷一是。

  一、“襄水之阳”说之较驳

  “襄水之阳”说,是时下比较流行的说法。此说肇始于东汉应劭。应劭(约151年~约203年),字仲远,东汉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南顿镇)人。举孝廉出身,任过萧县(今属安徽)令、营陵县(今属山东)令。中平六年(189年),官拜泰山太守。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军。因得罪曹操,建安二年(197年),投袁绍,任军谋校尉。约建安八年(203年)前后去世。应著《汉书集解》,言襄阳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自应劭之后,论者多以此为据,言襄阳因在襄水之阳而名。也因此故,宋王存等奉敕所撰《九域志》才说:“襄阳有襄河,则皆以应说为据矣。”然而,应劭并未说清楚“襄水”是什么,更没有说就是檀溪。而由“马跃檀溪”的故事可知,檀溪至少在东汉末已经是很有名了。如果檀溪叫襄水,那该叫“马跃襄水”才是。

  对于什么是襄水,后人又多是凭郦道元《水经注》卷二九之言为据。郦说:“沔水又东合檀溪水。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湖在马鞍山东北,武陵王爱其峰秀,改曰望楚山,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北径汉阴台西,临流望远,按眺农圃,情邈灌蔬,意寄汉阴,故因名台矣。又北径檀溪,谓之檀溪水。……溪水傍城北注,昔刘备为景升所谋,乘的颅马西走,坠于斯溪。西去城里余,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自此,后人便认为襄阳之得名源于这条“襄水”,即今日之南渠。这里很明显,郦公只是言历史上应劭有此一说而已,并不是肯定檀溪水就叫襄水。“当即”的意思就是,这水“应当就是”应劭所说的襄水了。

  郦道元是严谨的,他在北朝北魏做过官员。著《水经注》时,徒步江河,写沿途所见、所闻和古籍记载。其中记所见部分真实无误。记闻时人所言即注明,记古籍所载亦标明出处,来历清楚。所以应劭说就是应劭说,可以给读者多一分视野。比郦道元略早的学者、地理学家陆澄在其所著《地理记》中提到应劭之言,就直接说:“襄阳无襄水也。”陆澄(425年-494年),南朝宋齐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做过南朝宋襄阳太守,对襄阳非常了解。其说是十分可信的。并且,一县之名,放着身边近在咫尺的大山和名水大水国水汉江不参考,却参照县角落一条承接小小岘山一侧山坡地表雨水的小沟小溪取名,岂不怪哉?汉代文人学士、官员幕僚能如此不堪吗?

  清末著名学者,湖北宜都县(今宜都市)陆城镇人杨守敬,经过一番调查统计,便在著作《水经注疏》中批评应劭说:“应劭凡遇县有阳字皆云某山某水之阳,其实多无此山水。”学者华林甫在《中国地名学史考论》中,对应劭《汉书集解》保留下来的内容做过统计,所涉有44个带“阴”、“阳”的地名,其中带“阴”的仅3个。其余41个带“阳”,只一例外,其余皆说:城在某水之阳,故曰某阳。连语法、句式都一模一样。例如,言顺阳县(今老河口北山之北淅川境),便有:“城在顺水之阳,故曰顺阳”。与“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如出一辙。其实当地根本就没有所谓顺水存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也有相关研究结论。郦道元也因此在《水经注》均水篇中特别指出:“均水南径顺阳县西,汉哀帝更为博山县,明帝复曰顺阳。应劭曰:县在顺水之阳,今于是县,则无闻于顺水矣。”郦公是经过实勘才得出的如此结论。又如,言蔡阳县,郦公指出:“应劭曰:蔡水出蔡阳,东入淮。今于此城南,更无别水,惟是水可以当之。川流西注,苦其不东,且淮源阻碍,山河无相入之理,盖应氏之误耳。”可见,北方人应劭所言,确实有不了解实际,一概强拉硬套之嫌,甚而至于纯粹就是一种臆测。

  关于檀溪水叫襄水的来历,南朝人宗懔有一个解释。宗懔(499年—563年),世居涅阳(今邓州市穰东镇),后迁江陵。南朝梁时,历任临汝、建城、广晋县令。湘东王再镇荆州时,任宗懔为别驾兼江陵令。承圣元年(552年),湘东王即帝位(梁元帝),任宗懔为尚书侍郎,封信安县侯(今湖北省麻城),累迁至吏部尚书。魏军破江陵,宗懔去关中。太平二年(557年)北周闵帝宇文觉即位,拜宗懔为车骑大将军。明帝(宇文毓)时,懔与王褒在麟趾殿勘定群书。有文集20卷。今存《荆楚岁时记》辑本,是宗懔的笔记,记述荆楚之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后世著作多所引用。《荆楚岁时记》言襄阳有:“水驾山而上曰襄。”即驾山而上的水叫襄水。宗懔大有可能是取自《尚书》“怀山襄陵”四字。《汉书·地理志》有:“‘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师古注:‘襄,驾也。言水大泛溢,包山而驾陵也。’”

  问题是,襄阳城在什么时侯,才会出现“水大泛溢”,“水驾山而上”,即洪水溢上山陵,水怀抱着山、骑驾着陵而上的情景呢? 显然这不是常态,只是汉江暴洪,滔天没城时的情景。出现这种襄水的时候,城还在吗? 城还能“阳”吗? 显然,有人也这样解释襄阳城南之水叫襄水,就不仅仅是牵强了。大概是因为实在找不到襄阳城的“阳”了,就胡诌乱说一通。

  二、襄阳来历之辨析与新读

  既然“襄水之阳”说不能成立,那么襄阳名称的来历究竟如何呢? 这恐怕还得从“襄”字本义这个源头来考察。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辞书《说文解字》,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作。是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

  《说文解字》曰:襄,息良切(xiāng)。注说,《汉令》:解衣耕谓之襄。此襄字所以从衣之本义,惟见於《汉令》也。又注,《周书·谥法》云:“辟地有德曰襄。”许慎认为《汉令》对襄字的解释可以解析襄字的形义,所以采用来作为襄字的说解。他还说到,“解衣耕”是一种耕种的方法。“衣”指地的表皮,不是衣裳之衣。这与袾(zhū)字训“好佳也”,系以衣指女子皮肤是一样的。在天气乾旱时,先铲除耕地表层,把又干又硬的土皮扒开,然后用表层下湿润的土播种撒子,再用表层的土覆盖上去,以待其发芽成长,古代管这种播种方法叫“襄”。其作用是保持墒情。

  襄阳设县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所载,在西汉早期。当时今襄阳境分属南阳郡和南郡二郡。南郡辖县十八,襄阳为其一,并且是南郡最北之县。在今襄州区欧庙、尹集及南漳九集、宜城北一带,北临汉水。其西南有中卢县,南有邔、宜城、若等县。汉时的襄阳县之小是显而易见的,与今撤县为区之前的襄阳县不可同日而语。汉水右岸隆中以北为另郡南阳郡之山都县,再北为南阳郡筑阳县;左岸为南阳郡之阴县、酂县、邓县、蔡阳县。襄阳县地形为北有岘山、隆中山横亘东西,南面为广阔低丘平原,宜于耕种。这种适合耕作的地理条件,与“襄”字的本义十分契合。所以,在此地设立县治取名时,官员贤达便选择“襄”字为名。放眼襄阳县境,观其全貌,可见此广阔之襄地,恰位于岘山及隆中山系之阳,故称其襄阳县。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存在。

  至于县治选择,一般是在县中心之所。《水经注》有“沔水西又有孝子墓。河南秦氏,性至孝,事亲无倦,亲没之后,负土成坟,常泣血墓侧。人有咏《蓼莪》,氏为泣涕,悲不自胜。于墓所得病,不能食,虎常乳之,百余日卒。今林木幽茂,号曰孝子墓也。其南有蔡瑁冢,冢前刻石为大鹿,状甚大,头高九尺,制作甚工。沔水又东南径邑城北,习郁襄阳侯之封邑也,故曰邑城矣。……又东过中庐县东,维水自房陵县维山东流注之。”郦道元定位的这个邑城正在今岘山以南欧庙一带。在古代,县是一级行政区划,县城是县的行政中心。当一个县被作为采邑封给县侯时,县侯的采邑之邑城就是原来的县城。说明东汉刘秀封习郁为襄阳侯时,襄阳县城仍然在今欧庙、小河一带。

  1993年底至1994年6月,省、市文物部门在焦枝铁路复线工程取土地,欧庙邹湾发掘了一处较大的春秋、战国至汉代中心聚落遗址。位于岘山山系以南,汉水右岸。出土丰富的汉代陶、铜、石等器物,其中新莽造“货泉”钱币,是断代的铁证。有学者认为,此为前汉襄阳县县治所在地,王莽时期改名为“相阳县”。东汉后期或因汉江水患或因兵燹,弃而迁至北津戍,即现址一带。查询文献,终不能排除此说的可能性。有一定道理。

  三、总说

  总之,西汉至东汉末之荆州南郡襄阳小县,位于汉水近岸之岘山隆中山系以南,西、南与南郡之中庐、邔等县交界。西北与南阳郡山都县相邻。域内为宜耕之地。宜耕之地为之襄;襄地处岘山隆中山系之阳,为之襄阳。

  襄阳县之县城始位县域南部中心地带(今欧庙、小河一带),东汉后迁入楚时之渡头要津北津戍,城以襄阳县治迁入而得名襄阳城。

  襄阳县与襄阳城是种属关系的两个不同概念。理解襄阳不能目光过于狭窄,更不能盲人摸象,死搬硬套,死揪住襄阳的一个角落去找阴阳。襄阳是个县域的面,不是一个点。不可误解,把东汉后期迁入楚北津戍一带的襄阳县城等同于整个襄阳县。更不可古今不分,把今天的襄阳城区当成2000多年前的襄阳城或襄阳县。

  最后顺便一说,襄阳地位真正上升,名声大噪,是在东汉末(190年),荆州牧刘表将荆州治所迁来襄阳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南郡北部设立襄阳郡之后的事。刘表一来,人才蜂拥,襄阳便名扬天下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