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卫平
初秋的午后,我靠坐在明月公园的长椅上,无意识地摆弄着手中的折叠手机,镜头里出现了屈原那深邃的双眸。此时,手中的折叠手机,屏幕展开又合上,合上又展开。这魔法般的折叠艺术,竟让我想起了2000多年前屈原那便捷、精致的贵族生活。荆楚大地出土的那些折叠鼎、折叠床和便携式酒具盒、化妆盒,不正是古人对于便捷生活的极致追求吗?
人们大多以为,折叠屏手机是21世纪的“黑科技”! 可2000多年前的楚人却微微一笑:“我们打仗和狩猎时,都是带着折叠火锅和折叠席梦思的!”的确,荆楚大地众多的出土文物,充分展现了2000多年前楚人脑洞大开的便携美学。2002年6月至2004年10月,荆州博物馆为了配合襄荆高速公路建设,对位于荆州古城东北约6公里的郢城镇黄山村和澎湖村境内的黄山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600余座,出土了折叠足鼎、奔鹿纹耳杯等一批重点文物。这件折叠足鼎,三足外撇,有着独特的“外八字”造型,足上部浮雕兽面纹。非常神奇的是,在三条鼎足的中间,设有活栓,不用时可以折叠至鼎底部,既实用,又方便携带。有学者认为:“折叠鼎是楚国工匠的独创,它将礼器的庄重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充分展现了楚文化的创新精神。”我们想象一下,楚王率大军出征时,侍从们只需打开折叠鼎,支起三足,就能在野外烹煮刚猎获的野味。这哪里是青铜器? 分明是战国版的“便携式电磁炉”。
无独有偶!1986年,荆门包山2号楚墓又出土了战国时期的木制折叠床。这件折叠床,通体髹黑漆,长220.8厘米,宽135.6厘米,高38.4厘米。可以拆卸折叠,便于移动或存放。同墓出土的简策上,称之为“床”。考古专家经过检索后发现,荆州黄山出土的折叠三足鼎当时在全国独一无二,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折叠床是世界之唯一。不过,就在几年前,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楚墓又发现了一件同样可以折叠的蒸锅——“青铜甗”,给楚国的“折叠家族”增加了新成员。
我们知道,楚国800年历史,就是一部征战史,楚国正是在不断的征战中开疆拓土,才实现蚂蚁变大象的嬗变,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战斗、战斗、不停地战斗”,楚人行军打仗也就成为家常便饭。为了保证征战中的生活质量不下降,他们便脑动洞大开地动起了“折叠”的脑筋。于是,便创造了折叠火锅、折叠蒸锅与折叠床,既反映了楚人独具匠心的创造精神与对自由移动、便捷移动的渴求,也同样是一件当时非常时髦的东东,是只有君王与贵族才可以拥有的宝物。
考古学家在湖荆门包山楚墓发现的战国折叠床,堪称中国古代家具史上的奇迹。这张床,采用精巧的榫卯结构,无需一根铁钉,却能稳固承重,体现了楚国工匠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展开时,床长逾两米,足够一人舒展而卧;折叠后仅一米余,可轻松装入马车。这种设计,让人联想到现代都市人钟爱的露营折叠床,只不过楚人早了20多个世纪。
其实,“折叠”并不等同于“便携”。楚人还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便携式酒具盒,其中最富生活情趣的是荆州天星观楚墓出土的猪形酒具盒。让考古人员称奇的是,这个精雕细琢的酒具盒十分罕见,全器为两只怪兽合体,呈长椭圆形,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子的两端,各为一怪兽头,形状相同,浮雕猪嘴圆眼,角上盘,耳后立,头部有4个铜环捉手。颜色经过精妙涂饰,其外壁以黑漆为基础,在上面用红、黄、银灰、棕红等色绘龙纹、凤纹、云气纹以及乐舞、狩猎场景,内壁则是髹红漆,非常完美的为酒杯营造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氛围这件漆器整体呈双头猪形,憨态可掬,内部整齐排列着十只漆耳杯。盒身彩绘八幅连环画,描绘了整个狩猎、宴饮的场景,俨然是一部“战国旅行手账”。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三伏已过,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周末,人们在八岭山上、长湖岸边支起帐篷、摆出的野餐垫的情景,不禁让我莞尔。现代人追求轻便、高效的露营装备,与楚人当年折叠、便捷的智慧何其相似。只不过,我们的装备来自现代化工厂,而楚人的杰作出自能工巧匠之手。
楚国的这些便携式文物,反映的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独特的生活哲学。它告诉我们,楚人不满足于静态的生活,而是追求一种可以随时展开的精致。这种哲学,在今天这个移动互联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在旅行的路上,用笔记本电脑或折叠手机处理公务,不正是延续着楚人“生活可以折叠”的理念吗?
秋风拂过,几片黄叶飘落在我的折叠手机上,让我想起《楚辞》中描绘的楚王游猎场景:“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楚人折叠的浪漫,早已写进我们的文化基因。当年,楚王带着折叠床、折叠鼎、折叠蒸锅和猪形酒具盒外出狩猎时,想必也如现代人周末郊游一般,既要享受自然的野趣,又不愿放弃生活的舒适。
折叠,让生活更加轻盈与惬意!2000多年过去了,人类对便携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或许正是中华文明最动人心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