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再看洪湖水,浪里万象新。洪湖流域各县市区以改革创新思维探索出“水改旱、散改集”绿色养殖模式,有效破解“既要保供给、又要护生态”的现实难题,推动洪湖水质持续向好。
“轰”的一声,6月15日,挖掘机的轰鸣声在荆州区郢城镇聚贤社区某影城北侧响起,围了8年之久的铁皮墙终于倒下,附近居民拍手称赞。
今年3月前,这里还是一个面积超4500平方米、平均深约6米的巨型基坑。由于地产公司资金链断裂,影城一侧地块开挖后便无力再起高楼,尚未完工的地下结构逐渐沦为污水漫溢、蚊蝇漫天的臭水坑,长年露天裸露。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郢城镇党委直面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坚持源头治理与系统修复并重,一方面全面排查并封堵非法排污口,快速完成恒大影城污水管网与市政管网对接;一方面清理基坑后进行安全填埋,并铺设草坪,实现了从“臭水坑”到“生态绿地”的蝶变。
城市建设的“旧账”,还体现在公租房“办证难”上。截至今年4月,荆州中心城区28个小区配建公租房中,未办理不动产权证占比超过六成。
迎难而上,化解民忧。荆州市出台专项政策,对手续办理不到位的,采取委托鉴定、容缺受理、加强监管的办法逐步完善;对税费缴纳问题,探索运用税证分开、先证后税、强化追缴的办法逐步解决。目前,推动“登记难”问题化解率由8.74%跃升至92.68%,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8.6%,并计划在今年9月20日前实现问题化解率和群众满意率“双100%”目标。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荆州拿出“刮骨疗毒”决心,向历史遗留问题“开刀”,让人民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让历史问题真正成为历史。
突出担当作为、提能善为在建章立制中强化作风保障
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根基在制度。今年8月,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出台《中共荆州市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在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中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着力破解部分干部不愿干、不会干、不想干的问题,更好激励全市广大干部在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中担当作为、奋勇争先。
刀刃向内,动真碰硬。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部门各单位在“常”“长”上下功夫,持续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推进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在医疗检验方面,推动全市35家公立医院实现434项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为近20万名患者节省费用3100余万元。
在殡葬改革方面,印发《全市殡葬服务机构减项降费优化服务工作方案》,为群众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2043万元;在校园餐方面,建成全市中小学“数字食堂”监管平台,以智慧监管守护校园食堂安全;
在交通出行方面,荆州经开区调整公交微循环线路10条、优化线路2条、新增线路1条,降低企业员工出行成本、通勤时间;
在市容整治方面,荆州区、沙市区拆除遮丑围挡168处,因地制宜建设停车场、口袋公园等便民利民设施;
在劳动保障方面,江陵县全面排查化解重点欠薪问题,为1199名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欠薪信访量同比下降32%;
在政务服务方面,松滋市发动2223名党员中心户、驻村干部、“五老”人员担任兼职帮办员,为群众提供免费代办事项11020件。
……
硬规矩落地,好作风生根。荆州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制定出台《荆州市大督查问效工作办法(试行)》《荆州市健全容错纠错减(免)责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全市新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相关制度274个、修订183个、废止18个,补齐制度短板、堵住制度漏洞,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
精文减会、狠刹“舌尖上的歪风”、规范公务接待……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攻难题、抓发展、干事业,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新征程上,荆州将持续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效,一以贯之推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为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