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 朱雪娇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交织的单元架构,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篇本位”思维,将整个单元视作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进行系统化设计与实施。然而,如何才能结合教学实例,厘清问题,探寻深化路径,为教学转型提供一份具象化的行动地图呢?
为了深化单元整体教学,我们必须构建“三位一体”的单元教学新系统。
文本深度互文解读,挖掘单元教学内核。“互文性”解读是单元整合的基石。教师需敏锐地发现文本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为例,不能止步于读懂《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单篇课文,而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作者、不同文体、不同时期视角下的鲁迅形象有何异同? 这种比对能立体地建构起对一位文学巨匠的认知。
素养导向目标重构,绘制单元学习蓝图。目标设计应从“知识点位”走向“素养蓝图”。建议采用“逆向设计”原理,从预期结果(素养目标)来倒推学习过程。例如,针对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奇妙的世界”,可提炼出大概念:世界之美在于观察的角度与表达的方式。这一概念超越了课文内容本身,具有强大的迁移性。还可以基于大概念,发布“举办一场‘我是校园发现家’主题摄影散文展”任务。要求学生像法布尔和《我们奇妙的世界》的作者一样,去发现、记录并优美地讲述校园中某一处景物的美。继续深入将大任务分解为各个子任务:向课文取经(学习《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的观察角度与表达方式)、校园寻美笔记(实地观察,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作品创作与布展(撰写散文,布置展板)。子任务环环相扣,驱动学生主动探求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评价嵌入式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在“校园发现家”项目启动时,公布评价量规,从“观察的独特性”、“描写的生动性”、“结构的条理性”等多个维度明确优秀标准,让学生“心中有尺”;在“向课文取经”阶段,使用学习单评估学生提取关键写作方法的能力;在“寻美笔记”阶段,通过同伴互评完善观察记录;在最终展览时,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观众投票等多种方式,对最终作品进行多元、综合的评定,让评价本身也成为一个学习过程。
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化,本质是一场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课堂革命。它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师、学习的教练员和评价的引导者。当学生在一个个有挑战、有意义、有支持的单元项目 中学语文、用语文时,知识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化为带得走的能力、沉淀下的素养和生长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