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9月25日
第A007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袁宏道《满井游记》新读新解

  □邹天

  袁宏道《满井游记》是我最喜欢读的作品之一,它篇幅不长,全文总计321个字。有专家将袁宏道列入中国十大散文家之列,可见其作品的分量。中国人教版也将《满井游记》作为初中八年级《语文》课文,推介给广大学子,《满井游记》绝对是一篇上乘之作。因为纳入课本,有中规中矩的讲解,也极为正常。其标准注解,大多如此:它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文章用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一篇文章,千人有千解,这才符合一个“道”字,如果众人读完,均是一解,反而不合常情。万口一响,袁先生就恼火这一点。我读《满井游记》,自以为身为进士、顺天府教授的袁宏道,通篇文章没有一个字来描述满井,他不会不知道。他的游记,记的是以满井为区域的那片风景,至于“泉而茗者”,他杯中的水是否是满井的水都不得而知。然而作者强调“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由此可见《满井游记》对作者的重要性。作者到满井不提满井,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又在何处呢?

  袁石公是位高人,对儒释道等众多哲学思想都曾广泛涉猎并著有论著。他自叙“自此始”的游记,“满”字打了头,不能不说凸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士文化的哲学思想。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满”带给人的一种联想。此言最早出自《尚书·大禹谟》。字意很容易理解,骄傲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谨慎能获得益处,因为自满会引发外界的反噬或者是内在停滞,而谦虚则能得到外部的支持从而让自己进步。它的哲学内涵与深层逻辑,则源自《周易》的阴阳转化论,辩证思维中最根本的物极必反原理。把谦虚作为“不满”的状态,就可避免盛极而衰。儒家的经典体系“德治—修身”由此而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核心准则。袁先生满字打头,岂无此意乎?

  再则,老子《道德经》有“柔弱胜刚强”的理论,论述强与弱中真正的优势是弱。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简单的文字,意思理解完后,还可延伸理解为,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而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力量,进而明白,柔韧可以不断地持续发展,成为战胜强大的力量,因为强大已经意味着走向灭亡。于是,弱与强、满与谦,异曲同工。相形之下,隐藏锋芒,恬静生活,就是道法自然;回归田原,回归自然,也是人之常理。这是不是对《满井游记》的又一注释?

  其实,人世间的满,总是短暂的,而缺失却是人生常态。但人们总在有所失的现状中,去不断追求完满,能实现者又有几何? 袁石公随意出游却见满井美景,恰恰与其在文学及人生理想追求中的求而不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好生感慨!

  散文大家袁宏道,他又只字不提“井”,我想这里隐去的井,是不是也可理解为暗指的城内城外,胸中之城的府内府外?“井”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八家一井,象構韓形。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属皆从井”。古制八家共用一口井,因此“井”也引申为行政单位。如此说来,井是框架也是局限,边界也就由此产生。官场内外、人间冷暖、心境困顿与豁达等等,不都是井内井外? 袁先生开篇就说“燕地寒”,这一寒,是否包含了官场内的炎凉与人间烟火的温暖? 文中又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打破了被割裂的天地后,天虽是一个天,地也是同一片地,而感受却有云泥之别,何以? 当你把先生的这种悟,当成是作者挣脱了思想的囚笼,打开了心境之门后的感受,那么这里的知与不知,就不单是风景里作者浅表的想法了,而应该看成是悟道之人在回应心中的知与不知,是答案。袁中郎,先天的醒者,且他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与鲜明的个性,难道他不会联想推衍,由此及彼吗? 这里的井,是暗喻了要打破藩篱、挣脱束缚。

  “井”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市井,是袁宏道最爱的人间万象。作为晚明时期中国伟大的文化精英,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在市井烟火中寻找“真与美”的心,这里的“井”是他所写的、也是他所爱的。他写了提升饮酒格调的《觞政》,写了普罗大众百看不厌的插花艺术刊本《瓶史》,在吴县,他又被老百姓称为“升米公事”……他的市井,是多姿多彩的世界,是灵与肉构成的人间!

  好在百度百科解析《满井游记》时,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我觉得这种发散思维对我来说是鼓舞人心的,它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原文如下:

  “结尾‘此地适与余近’,从字面上是说此地刚好与他的住处接近,但这个‘近’字,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这里就体现了物人交融、如逢知己之感。”

  由此可见,对于每个字的细微推敲与深入理解,都会向读者翻开崭新的一页,让作品发出不一样的光来。于是,我关于“满”、关于“井”、关于“知”的种种联想思考,也就有的放矢了,明言讲出来,也是一种新读新解。突然想起鲁迅先生著名的散文诗《雪》,以及《雪》糅杂的复合的多重思想,袁宏道的小品文《满井游记》也应如此。有学者评价《满井游记》,说风光与心境的融合是文章的重点,那我们就更应该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