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9月29日
第A007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楚辞魅力及当代回响

  □ 老鱼

  当编钟雅乐在荆州古城奏响,第二届楚文化节以创新之姿唤醒沉睡千年的楚辞文脉。本期文章带我们穿越时空,从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到当代荆州的数字展演,见证楚辞如何从古老歌谣蜕变为中华文学瑰宝,又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楚辞不仅是浪漫主义的源头,更是民族精神的密码。在楚文化节期间,既看到了《离骚》吟诵穿越千年,也体验了AR技术重现的楚地祭祀场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也是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精神的最好诠释。

  奇文郁起:楚辞的形成与特征

  中国文学长河浩荡绵延,有一脉特别瑰丽奇崛的支流,那就是“楚辞”。它崛起于战国时代的南方楚地,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据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已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楚地歌谣。然而,这些仅是历史记载中的一鳞半爪。直到战国中期,屈原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楚辞才真正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其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因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亦以“骚”来指称楚辞,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的。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精准概括了楚辞的特征:“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以外,《楚辞》中屈原、宋玉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和《诗经》以四言为主、篇章短小、风格朴素相较,楚辞呈现出全然不同的风貌: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结构、篇幅都大为扩展,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诗经》代表北方中原文化,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屈原吸收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逸响伟辞:屈原与楚辞的代表作品

  谈及楚辞,必言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他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作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但因遭到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作品多创作于流放期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亦体现了高尚的情操与向上的精神。他通过香草与美人表达高洁的品行与美好的向往,借助神话与幻境抒发高远的志向与不懈的追求,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屈原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离骚》是其代表作,这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长诗,以无拘无束、悲郁奔泻的激情,成就了汪洋恣肆的篇章;《天问》则幻想奇异,反诘宇宙人生、社会历史、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等,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气象万千,浑涵汪茫。《九歌》是在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基础上创作而成,充满神秘幽远的意境和真挚动人的情感。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衣被词人:楚辞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楚辞》的地位极其重要,它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其文学地位与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奔放的情感和华丽的辞藻,打破《诗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韵的体式,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开创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二、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楚辞》对汉赋、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汉赋的铺陈排比、唐诗的抒情咏怀、宋词的婉约豪放,都不同程度受到《楚辞》的启发。此外,《楚辞》还影响了散文、戏剧、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三、独特的艺术手法与地方特色:《楚辞》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种地域性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还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四、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楚辞》早在盛唐时期就传入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16世纪后更流入欧洲。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的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和研究著作大量出现,成为国际汉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正如学者郑振铎所评价,楚辞“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充分肯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韵新声:荆州激活楚辞文脉的当代实践

  江流千古,辞心不灭。当屈原行吟荆楚云梦、悲歌沅湘泽畔,他未曾料想,那“兮”字跌宕、“香草”葳蕤的骚体长调,竟能穿越两千三百年烟雨,在今日荆州古城的砖瓦巷陌、学堂灯下、数字云端,重新激荡起清越回响。荆州,这座曾孕育《离骚》魂魄的土地,正以文化自觉与诗性智慧,将楚辞从典籍深处请回人间烟火,使之成为可诵、可创、可感、可游的精神活水。

  非为复古,实乃新生。荆州以“守正出新”为纲,构建多维共振的楚辞复兴生态:

  立平台,聚才俊。高校设院,文化搭台,创作中心如舟楫待发,广纳四方墨客骚人;年度诗典如星斗列阵,镌刻时代新声,让“新楚辞”从零散吟咏走向系统建构。

  入童蒙,润无声。诗教进课堂,稚子执笔仿“兮”字句法,少年开口诵“九死未悔”;校本课程如春雨润土,研学活动似轻舟溯江,使楚辞之美在幼小心田生根抽芽。

  融文旅,塑场景。古城墙投影《山鬼》倩影,护城河畔回响《橘颂》清音;端午诗会烛照江月,沉浸剧场幻化神巫——楚辞不再是纸页间的符号,而是游客足下可踏、耳畔可闻、心中可感的立体诗境。

  乘数翼,破时空。短视频里“美人芳草”翩跹起舞,公众号中“上下求索”激扬文字;线上诗社如星火燎原,AR互动令神话人物跃然掌上——古老文体借科技之翼,飞入Z世代的日常语境。

  强筋骨,育新枝。专项基金如甘霖润笔,青年计划似春风催蕾;跨界共创打通诗乐舞画,城市品牌因“诗骚”而熠熠生辉——让楚辞不仅被纪念,更被创造;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未来。

  守护楚辞,非止于保存文物,而在激活“诗可以兴”的生命基因。它正以一座城的诚意与创意,编织一张贯通古今、融汇雅俗、连接庙堂与市井的文化之网,使屈子遗响,化作万家灯火下的琅琅书声、游客镜头中的惊艳一瞥、青年笔尖的澎湃新章。

  此非怀旧之挽歌,实乃文明之再生。当荆州的孩子在晨光中吟哦“路漫漫其修远兮”,当异乡的旅人在夜色里邂逅“袅袅兮秋风”,当年轻的诗人提笔续写“后皇嘉树”——我们便知,那条自汨罗奔涌而来的文学长河,从未断流。它正以新的姿态、新的语言、新的灵魂,在这片诞生它的土地上,浩荡前行,生生不息。

  结束语

  楚辞,这颗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以其浪漫不羁的想象、深沉真挚的情感、瑰丽华美的辞彩和香草美人的意象,深刻塑造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维度与精神气质。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意识,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品格,楚辞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与民族精神,早已融入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

  尽管时光流转,文体嬗变,楚辞的魅力并未因岁月冲刷而褪色。在荆州,仍有很多文化实践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执着的热情,赓续楚辞文脉,探索古韵新声,让古老的骚体诗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他们的努力表明,真正的经典既能跨越时间的沟壑,亦能超越文体的局限,在不断被阅读、研究与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持续叩响一代代人的心扉,发出深沉而悠远的回响。这份跨越千年的回响,正是楚辞不朽魅力最生动的证明。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