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9月29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让千年楚韵在文旅融合中燃起来

  □ 本报评论员 曹歌

  楚文化源远流长、浪漫瑰丽。今天,传承这份厚重遗产,不能只靠口号,也不能止于书斋。弘扬楚文化,关键在于文旅融合——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让千年楚韵真正照进现实、融入生活。理论研究厘清源流,廓清误解;文旅实践搭建桥梁,唤醒共鸣。二者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9月20日,“让世界看见楚文化”第二届楚文化节在荆州盛大开幕,正是文旅深度融合、虚实相济的一次生动实践。

  所谓“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载体,更是可游、可感、可体验的文旅场景。开幕式上,无人机在夜空勾勒出人骑骆驼铜灯的丝路意象;通过艺术表达,匠心独运地亮出楚简、漆器、战国丝绸三张“世界文化名片”;马山一号楚墓织绣品特展上,展出的16件珍贵织绣文物及3件复制品,让2000多年前的楚人服饰风华触手可及。30多个国家的近70位外宾逛古城、品美食、体验非遗技艺。楚文化不再是书本里的符号,而是可沉浸、可参与、可带走的文旅体验。护城河边的夜市、宾阳楼下的光影秀、农家院落里的楚味佳肴,无不彰显“满城楚文化、处处可旅游”的融合图景。

  (下转第2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