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赵叶秋 通讯员 冯钰欣
金秋十月,古城荆州将添一处“硬核”新地标——历经升级改造的荆州市科技馆,将于国庆期间正式试运营。
这座始建于1981年、1984年投入使用的老牌科技馆,将以“国内一流、地市领先、荆州特色、面向未来”的全新姿态,向市民揭开神秘面纱。馆内楚简造型科技装置与互动科学展品交相辉映,让千年楚都历史底蕴与前沿科技创新活力碰撞融合,为江汉平原打造出兼具文化温度与科学深度的“无围墙科普课堂”。
老馆焕新 投入2000万元建设中型科技馆
作为全国首批免费开放科技馆、湖北省十大科技馆之一,多年来,荆州市科技馆一直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启蒙乐园”。但随着岁月洗礼,场馆设施老化、展陈内容滞后等问题凸显,升级改造迫在眉睫。
2023年底,市委、市政府聚焦“科普惠民”需求,批准荆州市科技馆原址升级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改造面积7703.2平方米,重点对科学会堂、科学展厅、综合办公楼三大区域进行提质升级。“改造是从空间布局到功能定位的全面重塑,核心目标是让老场馆达到中型科技馆标准。”荆州市科技馆负责人介绍。
如今,场馆实现质的飞跃:免费开放的常设展厅面积从2000平方米增至5000平方米,并新增3000平方米空间,为展品陈列、互动体验腾出场地;将办公楼1至3楼及附楼改造为科学教室,面积新增约2000平方米,并配备实验操作台、多媒体设备,可常态化开展科普培训、青少年科学实验等活动。
六大展区 将楚文化融入科学体验
走进科技馆序厅,“科技智简”展品就吸引大家的目光——随着LED屏幕模拟的楚简缓缓展开,串联起从楚青铜冶炼技术到当代荆州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脉络,用3分钟时间让观众直观感受科技文明的传承。这一设计,正是新馆“向经典致敬、展望科学精神的理性光辉”主题的生动体现,六大展区均将楚文化与科学知识深度融合。
“数理知韵”展区里,楚简《算术书》复刻品与现代数学模型并排陈列,让孩子们在“拼搭楚式几何图形”“计算编钟音律数值”等游戏中掌握形状认知、逻辑推理技能,触摸古人数学智慧;“音乐秘境”展区,以荆州楚乐为切入点,通过编钟声学原理演示、楚歌频率分析等展项,让观众用科技“拆解”传统音乐魔力,“模拟编钟演奏”装置更是成为亲子互动的热点。
“动力风暴”聚焦力学知识,以“齿轮转动”“新能源汽车原理”为核心,结合楚式建筑力学智慧设计互动体验;“光影迷城”通过铜镜成像、皮影戏光影原理展项,将楚国“尚赤”文化与光学知识结合;“舞动电磁”则通过电磁感应实验、静电现象演示,解读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力量,深受青少年喜爱。
据统计,六大展区共展出63件展品,均采用“体验式+探究式”设计,兼顾知识传递与本土文化认同。
科普惠民 打造全域“无围墙课堂”
“科技馆不仅要‘好看’,更要‘好用’。”荆州市科技馆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首批免费开放场馆,此次升级始终围绕“科普惠民”核心,既完善场馆功能,更扩大服务覆盖面。
升级后,场馆科普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科学教室扩容让“科普进校园”“青少年科技竞赛”有了固定场地,国庆期间还计划开展“小小科学家”实验课、“楚科技探秘”讲座等活动;常设展厅实行“免费预约+错峰参观”,配备专业讲解员和志愿者,保障群众参观体验。
同时,延续“流动科普”传统,荆州市科技馆节后将启动“大篷车科普进校园”“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工作人员已筹备近30套便携式科普展品,计划每月深入5个乡镇学校、社区,把互动展品、科普讲座送到群众家门口,真正实现“科普服务无死角”。
赋能发展 科学精神照亮城市前行路
荆州市科技馆焕新,既是民生设施提质,更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技创新战略的具体实践。当下,荆州正处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对科技力量、创新人才需求迫切。科技馆作为科普主阵地,将扛起“培养科学兴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使命。
荆州市科技馆负责人介绍,将围绕“科技+教育+文化”融合,常态化开展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科普创客大赛、楚科技文化论坛等活动。同时,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科普共建基地”,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科技。
对荆州而言,这座新馆既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这个金秋,不妨带上家人朋友走进荆州市科技馆,触摸千年楚文化温度,感受现代科技活力,共赴这场“楚韵与科技”的奇妙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