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贾开慧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公安县聚焦教育领域“微腐败”及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以“专项整治+制度建设”双轮驱动模式,从学生餐食安全到校服采购规范,从教辅材料管理到学生保险透明化,全面梳理风险点、精准发力破难题,推动教育生态持续优化向好,“学有优教”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
食堂明厨亮灶 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午间下课铃声响起,县实验初级中学食堂内逐渐热闹起来。学生们排队取餐,餐盘里,鸡腿搭配着红薯饭与新鲜时蔬,色泽诱人。
在县闸口小学,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大屏上,食材的产地、检测报告等溯源信息实时更新,后厨工作人员洗菜、切配、烹饪、分餐的每一个操作画面清晰可见,学生的消费记录一目了然。“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式,让食堂运作的全流程实现透明化管理。
据了解,自2022年起,公安县全面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如今,“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已全面上线运营,构建起食材管理+消费管理+财务管理+明厨亮灶+满意评测的“1+5”智慧食堂管理模式,实现对食材、消费、财务和厨房操作的全程多方位监管。
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学生吃得好、家长放心,该局通过全县学校食堂大宗物资集采集配降低食材采购成本,同时严格执行学生伙食价格指导价,让餐费不超过8元,学生年龄越小餐费越低,切实减轻学生家庭伙食负担。目前建成的“1+5”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实现了“钱、物、账”三个核心要素数据自动生成,消费、采购、报销三个关键环节运行闭环管理,以及食品安全、经费管理、制度落实三个主要责任的持续压实,全面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采购“透明升级” 校服教辅保险全程规范化
今年8月,一场名为“公安娃的校服定哪件?”的网络投票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家长和市民的积极参与。通过“孱陵在线”和“公安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公安县首次以公开投票的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校服款式的选择中,推动校服采购更民主、更透明。
针对此前家长反映强烈的校服价格偏高、款式繁杂、更换频率过高等问题,县教育部门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全面启动校服购置领域专项整治工作。县学校卫生健康和后勤服务中心负责人说:“在校服购置专项整治中,我们坚持建机制、严监管、强服务三措并举,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同时为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贴心服务,切实维护好各方权益。”
今年以来,公安县对2015年至2025年间74所学校的校服采购情况展开全覆盖自查与抽查,重点清理采购主体不规范、校服套数过多等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共排查出数量多、款式杂、价格高等各类问题51项,已完成整改41项,并建立健全62项规章制度,规范校服采购行为。
教辅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教师需根据教学需要,合理使用教辅材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县教育部门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严查“一科多辅”“隐形推销”等违规行为。县竹溪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严格遵循“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学校代购”的原则,每学科仅从教育部门公布的《中小学教辅材料推荐目录》中选择一套同步练习类教辅,坚决杜绝“一科多辅”“强制征订”等违规行为,从源头为学生减轻作业负担,为家长减轻经济负担。
在同步推进教育领域系统整改的基础上,公安县将治理延伸至学生保险领域,做到保险产品、销售渠道、投诉方式三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过程监管,规范投保流程,在不降低承保标准的基础上,2025学年涉学生保险保费下降20%;对强制投保、虚假宣传、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零容忍”,既查处违规行为本身,又深挖背后的利益链,切实保障学生与学校的合法权益。
培训“联合整治” 构筑清朗教育环境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公安县以“零容忍”态度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县教育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文化和旅游局等七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组建联合执法检查组,对全县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常态化巡查整治。
校外培训治理不仅靠“查”,更靠“管”。公安县依托“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联合金融机构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预收费资金实行全程监管。培训机构的售课、消课、退费等环节全部在平台上操作,全程透明可追溯,从源头上防范“卷钱跑路”和“退费难”问题,保障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黑、灰、白”名单动态公示制度更成为全县校外培训治理的“利器”。今年上半年,公安县对外发布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12家、灰名单46家、黑名单50家,名单信息实时更新,接受社会广泛监督,引导家长和学生选择合规、优质的培训机构。
今年以来,全县依法关停违规文化补习托管机构3家、非法培训点4家,审查培训材料500余册,排查从业人员404人,整治消防隐患23处,实现培训机构排查全域覆盖、问题整改全程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