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11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污点”变“亮点” 清渠映初心

——从荆州区李埠镇畜禽排污整治看干部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上接第1版)

  与此同时,作为畜禽养殖专业村的网新村也积极加入整治行列,在效益和生态中求出最大公约数。

  “相较于其他村,这里畜禽养殖户最多,高峰期全村存栏生猪达852头、蛋鸭达61700只。”网新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养殖业虽然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但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此,全村积极响应整治号召,主动寻求转型。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生猪养殖场率先行动,于今年6月将存栏的417头生猪全部出售,实现空栏转型。

  走进如今的网新村,蚊蝇滋生、粪水横流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村道、清澈的沟渠和清新的空气。村民们纷纷转变观念,让这个传统

  养殖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精准施策:

  “三步走”破局解困

  畜禽排污整治,是一场关乎生态与民生的硬仗。李埠镇党委通过实施“三步走”策略,层层推进、精准破题。

  第一步,沉下去摸实情。镇党委政府成立工作专班,由党委书记挂帅,开始“踏破铁鞋式”摸排。专班人员顶着烈日,穿梭在养殖场、沟渠和田间地头。“那段时间,我们走遍全镇87家养殖场,测量了20多条沟渠的水质,建立了完整的问题台账。”专班成员张红介绍。

  第二步,请进来开药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镇政府聘请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把脉问诊”。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为李埠镇量身定制“推广技术、建设设施、发展种养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帮助农户实现整改。

  第三步,聚起来破难题。面对养殖户“改不起”“不想改”的困境,镇党委政府连续召开21次协调会,提供从选址、建设到落地的全流程服务,帮助养殖户实现更大收益。

  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实现水清镇兴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李埠镇田野上,村民们三三两两在村头散步聊天,孩子们在清澈的沟渠边嬉戏。这幅恬静的乡村画卷,正是李埠镇交出的最美答卷。截至目前,全镇已有71家养殖户完成标准化改造,全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100%以上。

  李埠镇党委书记黄雷介绍,今年以来,该镇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从退役军人、返乡能人、大学生、致富带头人中遴选28名优秀人才跟踪培养,建强村级“蓄水池”;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N”多元模式,培育“翡翠”“旭东”等绿色品牌;深化属地党组织与项目党支部联建,常态化开展“驻村夜访”“民情茶话会”等,倾听群众诉求,聚焦养殖污染顽疾等痛点问题,成立专班、精准发力,合力解决群众“心头患”。

  从“污点”到“亮点”的蜕变,体现了李埠镇党委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了全镇基层干部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也为乡村振兴中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李埠经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