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11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污点”变“亮点” 清渠映初心

——从荆州区李埠镇畜禽排污整治看干部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 记者 琳玲 胡威虎 通讯员 李莉 吴申畅

  秋日的晨风吹过荆州区李埠镇万城村红卫渠,水面清波荡漾,鸟群掠过苍穹,勾勒出一幅恬静的乡村画卷。“以前,这里的水又黑又臭,夏天根本不敢开窗,路过都得捂着鼻子。”村民熊大生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脸上漾开笑容:“现在环境变好了,心里畅快多了!”

  焕发新生的红卫渠,生动诠释着李埠镇党委政府解难题、办实事的决心与行动。在治理过程中,广大干部以渠为镜,在矛盾调解中锤炼担当品格,在技术攻坚中磨砺专业本领,在群众工作中厚植为民情怀,书写了生态治理与干部素质提升“双向奔赴”的生动篇章。

  直面问题:在效益和生态中求平衡

  阳光下,万城村四组袁开雄的养殖场里,几十头肥壮的羊儿正在宽敞的院子里自由嬉戏,有的轻快地追逐跳窜,刚出生的羊仔与母亲相互依偎。

  “4年前,袁开雄的羊都是在李埠镇堤边散养,虽然方便,但问题不少。”万城村村委副主任邓永华介绍:“羊到处啃草、随地排泄,粪便难以收集,对堤岸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转变,源于近年来全镇大力推进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行动。袁开雄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建造了标准的粪污处理设施——一个干粪堆积发酵系统和一个水粪处理池。羊群产生的粪便实行干湿分离,干粪集中发酵后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水粪经过密闭发酵处理后无害化还田。

  同时,他流转土地种植牧草,实行圈养为主、院内活动为辅的生态养殖模式。“羊儿吃自己种的草,粪便成为种田的宝,形成了良性循环。”袁开雄笑着说,自从实施圈养和资源化利用后,他不仅解决了污染难题,还有更多时间精心种田,实现了养殖与种植双增收。

  (下转第2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