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13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14岁少女上学途中心脏骤停,荆州“三棒”接力缔造生命奇迹

  □ 记者 卢成海 特约记者 潘健兴 通讯员 罗艳 李辛迎

  一场清晨街头的猝然倒地,一次与死神的惊心赛跑,一堂生命至上的公开课。

  8月30日7时58分,沙市14岁女生小瑶(化名)上学途中突然昏迷倒地,心脏一度停跳约40分钟。过路市民发现后立即施以援手,一场牵动人心的生命救援就此展开。

  从街头到ICU,从市民到医护,这场生死营救环环相扣。荆州二医凭借快速的院前反应、高效的院内急救和多学科协作,与热心市民、荆州市中心医院ECMO团队共同缔造了生命奇迹。

  第1棒:黄金4分钟,街头上演生死营救

  8月30日,是新学期返校报到的日子。小瑶匆匆跑向学校,却在离学校仅50米的小路上,突然倒地不起。

  “当时她的心脏都停跳了,也测不到血压,只有微弱的呼吸。”荆州二医院前急救科主任兼急诊科牵头人赫为回忆。“幸运的是,过路群众及时发现,并立即为她做了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短短4分钟。热心市民的及时施救,为后续专业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8时1分,荆州二医急救站接到120指挥中心电话,救护车立即出发,仅用4分钟就抵达现场——这样的响应速度,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显得尤为关键。

  “医护人员赶到时,有群众正为她按压。”赫为说,到达现场后,急救团队立即接手,在持续胸外按压的同时,迅速将患者转运至救护车。

  8时10分,救护车抵达荆州二医急救中心抢救室。此时,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开启最艰难的阶段。

  第2棒:多学科协作,守护如花生命

  进入抢救室,一场生命保卫战全面打响。荆州二医院长龚道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求不惜代价挽救少女生命。

  此时的小瑶,已无自主呼吸和心跳。急诊科立即为她启动高级生命支持:持续胸外按压、心电监护、吸痰、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我们请来麻醉科、ICU、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室专家,进行多学科紧急会诊。”赫为介绍,“急诊科护士也在第一时间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电除颤。”

  持续的室颤让女孩的生命悬于一线。每4分钟静推一次肾腺上素,医护人员轮番上阵保证按压质量。为确保不间断地高质量胸外按压,抢救团队还启用了自动按压装置。

  8时27分,监护仪上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波形——女孩的心跳短暂恢复。然而希望转瞬即逝,8时31分,心跳再次成为一条直线。

  “患者太年轻了,大家都不愿放弃,还想尽最大努力去抢救。”赫为说,在医护人员的不懈坚持下,持续不断的高质量心肺复苏,终于让女孩的心跳再次恢复。急诊室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患者的血压仍然检测不到,处于休克状态。情况依然危急,如果不能恢复血压,那么心跳也不能维持长久!

  “常规手段难以维系患者生命,必须启动更高级的生命支持系统ECMO(体外膜肺氧合)。”荆州二医ICU主任罗明当机立断,迅速与荆州市中心医院联系,请求启动ECPR(体外心肺复苏)支持。

  第3棒:生命接力,并肩作战创造奇迹

  接到电话后,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金平迅速集结ECMO团队,火速赶往荆州二医。与此同时,二医抢救室内的生命接力没有丝毫停歇。医护人员仍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胸外按压、给药、高级生命支持等工作。

  10多分钟后,荆医ECMO团队赶到,与二医团队并肩战斗。置管、预冲、连接、转机……一整套操作行云流水。当暗红色的血液经ECMO变为鲜红的富氧血回输体内时,这台“人工心肺”成功运转,接替了她衰竭的心肺功能。

  经过数周的精心治疗,小瑶不仅成功苏醒,神经功能也恢复良好,已能正常读书写字。10月9日,她康复出院,即将返回课堂。

  急诊重症救治中心关键时刻显身手

  心脏骤停院外存活率极低,仅有8%左右,而其中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更是只有约2%。小瑶的成功救治,不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也是荆州二医近年来着力构建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全面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创新突破。

  为适应现代急诊医学发展需求,荆州二医创新管理模式,成立了急诊重症救治中心。该举措打破了传统科室壁垒,构建起“院前急救—急诊抢救—重症监护”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救治体系。

  在这场生命救援中,急诊重症救治中心的全新运行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从4分钟出车到位的快速响应,到自动按压装置等先进设备的熟练使用;从多学科紧急会诊机制的高效运转,到与ECMO团队紧密协作,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急诊重症一体化建设的显著优势。

  作为急诊重症救治中心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胸痛中心建立了完善的院前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大大缩短了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时间;卒中中心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资源,开展静脉溶栓、桥接取栓等先进技术;创伤中心则依托多学科协作优势,建立了“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其创伤救治能力达到新高度……“三大中心”为人民群众构筑了更加牢固的生命防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